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又逃课双充电,我们想学什么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0  发表于: 2002-04-16   

又逃课双充电,我们想学什么

   学生以学为主,学习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但据调查大学生每天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平均只有3。24小时,女生多于男生。
   关于学习动机,与自己父辈们“好儿女志在四方,听从祖国召唤”的宏大志向相比,大家都
坦率表明了自己看来并不崇高的学习动机。
   “博士多如狗,硕士满街走”。我们的未来在……
玩得开心,考试不挂——我大学的目标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  发表于: 2002-04-17   
回复:
http://www.cec.zju.edu.cn/forums/topic.asp?
TOPIC_ID=3026&FORUM_ID=62&CAT_ID=15&Topic_Title=case3%3A%CC%D3%BF%CE%D0%FB%D1%
D4&Forum_Title=%D6%C6%B6%C8%BE%AD%BC%C3%D1%A7
人间事匆匆<br />淡然身处之<br />如烟总散去<br />菊花那夜开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2  发表于: 2002-04-18   
回复:回复:
[quote][i][b]下面是引用人淡如菊于2002-4-17 12:48发表的回复::[/b][/i]
http://www.cec.zju.edu.cn/forums/topic.asp?
TOPIC_ID=3026&FORUM_ID=62&CAT_ID=15&Topic_Title=case3%3A%CC%D3%BF%CE%D0%FB%D1%
D4&Forum_Title=%D6%C6%B6%C8%BE%AD%BC%C3%D1%A7[/quote]

这是什么东东啊!
玩得开心,考试不挂——我大学的目标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3  发表于: 2002-04-18   
回复:
虽然我不喜欢逃课,但是我更加不喜欢上课,所以我就逃课了。
一个人要为一件事情找一个借口,那是俯拾皆是,总不会很难的。比如从教师方面入手,说这个
老师死板僵化,讲课不生动,总之,没有供给出学生需求的产品——所谓一堂好的课。当然这同
时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众多,众口难调。而现在的大学教师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
很少有因材施教的,大家只要考虑大学教师的目标函数和机会成本就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关于
众口难调的明显例子就是再好的课(只是一些人的标准)也有人逃课,再差的课也有人在第一排
占位子,这真是一种绝佳的讽刺。这个问题我们暂时搁下。既然老师不能提供给学生想要的,学
生与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梦游在课堂上,还不如逃课找寻自己的乐趣。我们认为学生是理性
人的话,那么他们就应该可以在同一时间选择逃课来获得比课堂上更加多的东西。对于任何一个
个人行为我们都规定它是“经济人”理性选择的结果。这样方便我们对于问题的处理,而且根据
事实来看,也并不脱离现实。于是学生也就为自己的逃课行为找到了种种理由,借以搪塞。
如果我们把上课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交换契约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会明显的多。我们假定作为教
师的目标函数是在课堂上得到学生的认同,U=f{expression ,students,……}。我们这里把教
师的表达和同学的认同作为主要的变量。在短期中教师的表达将被看成是固定的,同学参与讨论
的热烈程度虽然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讨论的质量问题,但是我们为了处理问题的方便起见,做一
个很强的假定:即同学认同程度由同学人数反映。这样教师的目标函数就是Max U=f{students}。
学生人数的保证就是说“到课率”是教师所要追求的目标,教师最大化就是保持高的到课率。在
教师的表达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突飞猛进的情况下,教师将不能以美丽的言辞表达来吸引学生,
于是一种称为“点名”的手段就应运而生了。附带在点名背后的是三次不到将被取消考试的资
格,这个课程就要重修。所以点名开始的那一天,所有逃课的学生的风险就增加了。但是即便是
这样,还是有人在冒风险逃课,这就需要有一个解释。其实这个答案并不是很难也不是很新鲜,
“高风险高收益”。学生既然冒风险逃课,必定是同一时间在课堂外得到的收益要更加大。
我们假定每一个学生都是热爱学习的好学生,他们愿意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好好学习,天天
向上”,那么学到更多的知识将对他们的效用产生大影响。因为涉及到逃课的问题,我们做一个
简单的假定Max U ={in , out}(in表示在课堂上;out表示在课堂外,也就是逃课)。这里我们
认为一般情况下学生逃课的行为表示对这个学生来说,逃课的收益大于在课堂上的收益。前面我
们已经说过,教师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是保持高的到课率。这样我们构建一个博弈模型来进一步说
明“逃课”的问题。
教师
学生 点名 不点名
逃课 -1,-1 2,0
不逃课 1,1 1,0
需要说明的是:①(逃课,点名)——(-1,-1)。逃课被点名,学生需要被作一次记录,对学
生而言效用为负;那么为什么在这里教师的效用也是负的呢?我们在前面假设教师的效用最大化
的行为是保持高的到课率。这样到课率不是100%的话,教师会生气(因为跟目标函数相违背)。
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有些品德高尚的老师为了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而进行点名以便回去反躬自省
努力提高者并不适用这个模型。
②(逃课,不点名)——(2,0)。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刚才假定OUT>IN,所以效用比较高(因
为没有点名);而教师不点名将无法知道到课率,效用为0。
③(不逃课,点名)——(1,1)。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总是还能学到一点东西的,毕竟老师
在一般意义上确实比学生知道的要多;而教师点名得知100%的到课率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和肯
定,效用为1。
④(不逃课,不点名)——(1,0)。学生理由同③;教师理由同②。
根据分析这个模型中并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那么我们做如下假定:以w,(1-w)分别表示学生逃
课和不逃课的概率,以h,(1-h)分别表示教师点名和不点名的概率。那么学生要逃课需要推定教师
点名的概率,假定学生认为教师点名的概率为h,不点名的概率为(1-h),则学生的期望值为:V=w
[-1×h+2×(1-h)]+(1-w)[1×h+1×(1-h)]
=(1-3h)w+1
最大化的条件:△V/△w=1-3h=0
h=1/3
同理可知教师的期望值为:V=h[-1×w+1×(1-w)]+(1-h)[0×w+0×(1-w)]
=(1-2w)h
最大化的条件:△V/△h=1-2w=0
w=1/2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学生逃不逃课的概率在这里是一致的,也就是没有特别的偏向选择逃课。所以
这个博弈说明点名GAME并不意味着学生会成为老师眼中的坏学生。但在现实中却不可否认存在着
点名的教师认为逃课的学生不务正业。是谁错了?老师还是学生?如果没有人错,那么我们唯一
需要批评的就是制度了。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特别的课堂契约。教师作为供给者,同学作为需求者。众多的需求者因为
众口难调(意味着交易费用比较高),就出资委托学校,让学校作为代理人与教师进行签约。但
是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供给者”往往只有一个,一般来说同一门课也只有一个老师上,这样
就使教师无形之中处于一个“类似垄断者”的地位。因为教师的工资在短期内是固定的,而升职
称(主要看学术贡献,跟教多少学生关系并不是那么紧密)和长工资是紧密相连的。那么在价格
不变的情况下,垄断者以次充好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表现为上课敷衍;或者尽量减少授课时间
也是一种手段。


p′
p

0 t′ t
如上图所示:教师可以把授课时间从t缩短到t′,而价格被固定在p,但是我们知道这可能会出现
一个黑市价格p′,p′的表现形式可能有很多种,包括请老师吃饭在内等等。在大学校园里似乎
也并不少见这样的现象,权且也可以作为一个解释吧。当然在这里妄自评说师德,有违孔子“天
地君亲师”的教诲,实属大不敬。但是我的本意并非在此,我们所要着重讨论的是如果学生对于
供给品不满,他是否可以不购买,享有退出这个契约的自由?我们知道如果是一种自愿缔约的
话,结果是双赢的。但是刚刚我们已经分析学生分为个人一个一个与教师进行谈判并在学生之间
达成一致的交易成本太高了,因此委托学校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是由于学校这个代理人并没有
及时反馈给学生关于教师的信息(当然可能也存在教师隐瞒自身真实情况的可能性),造成信息
不对称,导致契约质量不高。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并没有退出契约的自由,与学校的规定相抵触我
们另当别论之外,这个确实违反了自由缔约的精神,所以学生才会以一种地下的“底层行动”来
表示他们的反应——就是逃课——我单方面退出,不上你的课还不行?
逃课:逃吧,逃吧,逃吧,不是罪,其实都是教育制度搞的鬼。对于叛逆的学生(也许称为愤青
更加恰当)而言,也许更意味着:我逃课,我自由。于是为了自由,我义无返顾。



逃课宣言  来自浙江大学经济论坛
人间事匆匆<br />淡然身处之<br />如烟总散去<br />菊花那夜开
描述
快速回复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