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的老师英国人温德教授(Robert Winter,1886—1986)在我国高校执教六十余年,生前热爱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对我国的前途十分关心。我记得他曾说,印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的速度高于中国。他认为这是因为印度以英语作为学校教育的语言,印度的中学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专业时语言上没有困难,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早已学会科技专业的通用英语词汇和用语。进入大学后,他们听英语讲专业课,阅读专业英文教科书和期刊,不成问题。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尚不具备这种能力。温德先生这个意见是否完全正确,有待讨论。美国一流杂志《纽约人》(New Yorker)曾二期合刊出版一期印度专号,专门介绍印度作家和各行各业印度专家用英文写的作品和文章的片断,包括诗歌、散文、评论,以及科技、医药、法律方面的报导等。其中有些文章简直可与当代英、美优秀作家的英文写作技能相比美,有的甚至超过。我一向佩服林语堂、韩素音等人的英文写作,但是像他们这样的英文高手在我国人当中毕竟太少,而今日的印度却涌现出众多这样的人才。我们在培养英文写作高水平新秀方面也要奋起直追。
为此,我有两点建议:
1加强中学英语教学,其他课程主动配合。旧时代的某些经验仍有借鉴的价值。我的母校天津南开中学,从初一开始,数学课的教科书一律附有英文数学术语,数学老师要附带教给学生,并在考试中加以检查,日常讲课时随时自然运用英文术语。初三的平面几何课直接采用英文教科书,老师用英语讲授几何学,学生用英文解几何习题。这一切都来得自然,毫不费力。高中的数、理、化、生和世界史、地理课,无不采用英文教科书。学生的习题、实验报告、读书笔记也都要求用英文写,不知不觉也就为大学的不同专业打下了初步的英文基础。当前的困难是缺少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各门课的师资。不妨在少数中学试点,并积极为大多数中学准备合格的师资条件。
2加强大学各专业课程的英文教科书、参考书、工具书、期刊的阅读和用英文做读书札记,写读书报告或内容提要的训练。阅读和写作是最基本的基本功。读书必须落实到笔头。这是古今中外学人的共同经验。湖南岳麓书院的一条校规就是:“读书必须过笔”。美国某大学校长也曾说:“Every course we teach in this university is a writing course.”(我校所讲授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写作课。)也都是这个意思。
【专家简介】
李赋宁
男,陕西蒲城人, 1917年3月生于南京。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1941—1946年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员、专任讲师。 1946—1950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学习,其间于1948年获该校英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1950— 1952年任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1952—1986年任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系教授,其间于1962— 1966年兼任北大副教务长,1977—1985年任北大西语系、英语系系主任。1982年至今任北大英国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莎士比亚学会副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特约成员等。
主要著作有:《英语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李赋宁论英语学习和西方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蜜与蜡:西方文学阅读心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合编,商务印书馆,1987年),《英国文学论述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等。主要译著有:《约翰生〈莎士比亚戏剧集〉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4期),《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百花洲,1994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