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zz【中国乳业】光明?黑暗?——牛奶,你还敢喝吗?
级别: 管理员
显示用户信息 
0  发表于: 2005-06-11   

zz【中国乳业】光明?黑暗?——牛奶,你还敢喝吗?

20050605 河南电视台三频道 民生大参考 HNTV-3

媒体聚焦 ---> 光明乳业

http://news.baidu.com/ns?word=%B9%E2%C3%F7%C8%E9%D2%B5&tn=news&cl=2&rn=20&ct=0

SINA 20050608
http://finance.sina.com.cn/nz/gmmilk/index.shtml

SOHU 20050608
http://business.sohu.com/s2005/gmnn.shtml

163 20050608
http://biz.163.com/special/g/00021G60/gmmilk.html

CRI 20050608
http://gb.chinabroadcast.cn/3821/2005/06/09/1245@576881.htm

--------------------------------------------------------------------------------------------
http://www5.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news&idarticle=52400&flag=1&idwriter=636714&key=51978747

作者:LoveTrue 回复日期:2005-6-9 20:41:25   
  都是价格战惹的祸!!!
  
  我在一个与牛奶行业相关度根高的单位工作至今已有4年,由于是做BD的,与无数的牛奶企业打过交道,所以深谙牛奶行业的内-幕。可以说现在该行业内没有一家国内奶制品企业的产品的令人满意的。说句丧气的话,有些牛奶产品的质量,那叫一个差。为什么呢?因为原奶质量太差。希望多赚钱,农牧民叔叔们往原奶里面掺水也就罢了,关键是由于技术落后,原奶从奶牛体内出来后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规定的程序运送到生产线上。牛奶是极易变质的食品,标准运输条件至少是要求原奶从母体内出来后立刻进入摄氏4度的状态,并且尽可能快地进行加工!大家可以想像中国北方的那些牧区,有这种条件么???再加上饲养技术落后,奶牛病发率很高,要么花钱让牛吃抗生素,要么干脆连这个也免了,“坚持生产”。所以在进入生产线之前绝大部分(90%以上)的原奶就污染严重,有一些还是高度污染!为什么至今国家卫检部门也不制定新的原奶卫生标准,道理就在于此。欧洲的标准是3-5万/毫升(菌群),我们是一级奶50万/毫升。二级100万。就这样也没有多少能够达到,许多原奶在上生产线时已经好几千万了,就是上亿也不稀奇。所以也就不用制定了!
  
  原奶质量这么差,那怎么办?没问题!企业无一例外的都是选择改进生产工艺来解决。牛奶的加工处理主要是一个灭菌(杀菌)并包装的过程,主要有两种方法:巴氏灭菌法和超高温灭菌法。前者的通常做法是将原奶加温到摄氏72-80度3-15分钟,这样就能尽可能的杀灭原奶中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并能最大限度的保存牛奶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而后者则是使用特殊的设备,将原奶加温到摄氏135-140度,保持1-3秒,彻底消灭原奶中的一切微生物,不过由于温度越高,对牛奶的口感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破坏就越大,因此超高温灭菌奶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就比巴氏灭菌的牛奶差多了。不过由于原奶质量差,所以许多企业的巴氏灭菌法都采用85-90度,甚至更高,以杀灭原奶中的大量微生物群落。这两年还出现了所谓的“超巴”灭菌的工艺,温度高达120度以上,已经和标准的超高温没什么区别了;不过就这样还不行,所以这两年来超高温灭菌奶越来越多不是例外,因为这种方法由于外包装的先进性常见的超高温灭菌奶(利乐包)只要生产过程不出问题,保质期内变质的倒是较少。不过超高温灭菌也不是万能的,为了杀菌,就需要采用更长的时间,4秒不行就10秒,或者15秒,总之杀到无菌为止!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许多消费者觉得牛奶不如以前好喝的原因。
  
  那为什么说归根结底这都是价格战惹的祸?牛奶行业的兴起不过短短的5,6年时间,前两年的利润倒是很高,不过都用来开拓市场了,基地建设没有跟上;近两年的竞争又非常激烈,所以同许多行业一样,价格战频发,企业迫于利润越来越少,少量的资金只能投入到市场开拓上,特别是促销上,也只能把基地建设放在最后。所以别看那些广告吹得多玄乎,什么这个牧场,那个草原的,都是骗人的!基本都是没有的事。北方的两大乳企牧场有倒是有,不过只是摆摆样子,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销售需求,绝大部分都是农户的散养,质量不用说了。至于光明,想想它在那里就知道了!没有高质量的奶源基地,包括优质的饲料(倒不用牧场草原什么的,这也是个误导),卫生的饲养条件,科学的规模化管理,良好的后勤服务,当然还有现代化的储运设备,没有这些,就不会有优质的原奶,我们的产品质量就不会提高。可是只要价格在不停的下降,企业的利润就会下降,前面所说的高质量的奶源基地就是空中楼阁,永远不会实现。所以我们越是买便宜的牛奶,牛奶质量就越差!
  
  大家也不用苛求光明,它算倒霉,被查出来了;没被查出来的多了去了。说到饮奶的建议,倒是有几条提供给大家,仅供参考:
  
  如果你是有钱人,还好这一口儿的,就喝进口(纯进口,在国外生产的,下同)的液体奶,虽然贵,可是物有所值。我们单位的有钱人都这么干!(别砸板儿砖!这里没有日货)
  
  如果手头稍紧(跟上边相比),买进口奶粉!不是婴幼儿奶粉(那玩意儿贼贵),普通的就行。兑水喝的效果绝对比大多数国产液体奶好得多!
  
  如果手头再紧(跟上边相比),就买酸牛奶。记住,是酸奶,而不是酸奶饮料,区别的简单方法:蛋白质含量高于2.6%的,是酸奶;否则,就是饮料!为什么酸奶还可以买呢?因为酸奶有一个发酵的过程,如果原奶抗生素含量太高或者微生物群落(或其尸体)太多的话,发酵就会失败,所以国内的酸奶基本上都是还原奶(用奶粉兑的),不过基本上都是进口的质量还有保证的奶粉兑的。许多国产的奶粉想做酸奶都不行!所以只要是酸奶,基本上说明原料质量还不错!
  
  如果手头再紧(跟上边相比),就要看你运气了!根据我的经验,有一些地方小厂的产品反而比所谓的大品牌强得多,下列的品牌可以尝试(吃的好告诉朋友,不好也别来找我!!!)福建的长富,广东的晨光,江西的阳光,云南的雪兰,北京的三元,武汉的扬子江,山东的佳宝和琴牌,黑龙江的龙丹,这些都还不错。
  
  其他的品牌不是说不好,不过我前边提到的东西或多或少都有,大家自己看着办吧!

2005-06-09 04:20:07 新浪网友 发表评论 IP:61.173.29.*

http://www5.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free&idarticle=297254&flag=1&idwriter=636714&key=51978747

作者:rajiv 回复日期:2005-6-9 10:04:06   
  光明的董事长真是太笨了!这个案例大概会进中欧的危机应对教材。
      
       第一个失策是调查还没开始,就一口咬定不可能。本来相信的也不敢信了。既然事件
  本身已经被摄像机做实了,正确的应对应该是表现得比消费者还目瞪口呆,还义愤填膺。处
  理措施要做的让消费者都觉得不落忍,嘴里还得喊着“别拦我!”。比如开除相关责任人
  ,工厂停业整顿,挨家挨户追回所有产品。甚至可以考虑永久关闭该工厂,退出河南市场
  等等。一定得让消费者感到问题局限于一个厂子,光明绝对不容忍任何质量纰漏。
      
       第二个失策:董事长轻描淡写地说管理有问题,但是却证实出了问题的生产线还
  在运转。本来还以为或许只是河南分厂的个案(光明多幸运啊!河南!),现在终于看到
  上海总厂的态度了。这让消费者怎么看?本能的反应就是检查家里的冰箱。
      
       更有甚者,董事长亲自抛出一个行业惯例“回奶罐”。看吧,现在不仅消费者侧
  目,连同行都人人喊打了。想想当年南京冠生园口口声声陈年月饼回炉是行业惯例结果是
  什么下场?别的品牌会承认吗?本来激烈竞争的同业最多没事偷着乐,闷声发大财。中国
  的乳品业大家彼此彼此,捅出娄子谁也别好过。突然间他们也在面临同船沉没的危机。怎
  么办?唯一的出路就是表现得比消费者还目瞪口呆,还义愤填膺。现在他们被逼得不仅要
  与上海光明划清界限,而却还要口诛笔伐:“令人发指,丧心病狂”。 一个人可以造就
  一个企业,同一个人也可能断送一个企业。中国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经理人。
      
      附:新浪报道:三元和伊利否认听说过“回奶罐”的概念。
      =====
       董事长王佳芬在接受《每经》采访时说乳品厂都有回奶罐,每个乳品厂都有,而
  且特别指明是全国的乳品生产企业都有回奶罐。那这是否不经意间揭露了所有乳品行业的
  “行规”呢?难道所有的奶企都对废奶回收加工后再次出售吗?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三
  元、伊利等知名大型奶企,新闻宣传部门的发言人都初步予以了否定。三元和伊利都称没
  有听说过回奶罐这个概念,不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的,并一再声明自己厂家的牛奶都是新鲜
  牛奶加工的,过期奶都是直接销毁处理,有严格的流程,但具体处理细节并未透露

作者:来自北方的螂 回复日期:2005-6-9 23:37:48   
  我在重庆地方最大的奶业-天*就见识过,位于沙坪*土*的*厂,主要生产奶粉,每天车间生产时都会向库房划出领料单,上曰——配料粉...各位看官也能猜出来了,没错,传说中的回收粉!!!!我看过有一包回收粉的生产日期,天,重庆第一次扩大招生我高考的那年,我喝得就跟这厮一炉产的,吐!!还有位于石桥*的*厂专产酸奶,先不说厂里怎么怎么,光表那每天收来的鲜奶,知道奶农为提高收益往里面产什么么?豆汁!说是光掺水会影响奶的浓度,原奶分公司不会收...从源头都不能保持纯净的奶,有什么理由会相信它能做出好冬冬???ps:它的袋奶,囊括所有品种:花生,绿豆,巧克力,甜奶...大肠杆菌长期超标!原因:生产设备落后,每天作标准化=通俗的说就是清洗设备和输奶管道的,都存在盲区,有些地方根本不能洗到,可惜了那无菌封装的设备!!!
  还有说道伊利,蒙牛,光明...一丘之貉,彼此彼此。我相信在他们的本部也是如此(听农垦集团——天*的控股公司一位专业人士说的,他好像去哪个公司考察过,各位也辜枉听之)!
  欢迎各位重庆的兄弟求证,以表我所言不虚!


作者:轻寒小阁 回复日期:2005-6-10 11:15:49   
  我是河南郑州人,因为工作的关系,认得很多新闻界的人,有两位朋友都在河南三套民生大参考任职。其实从我的个人感觉,目前河南郑州的三大新闻媒体:大河报、都市频道、民生大参考,前两个都已经顺利成为政府的喉舌,只有民生大参考经常会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去客观真实的报道一些问题。这个栏目是一个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有激情的团队。
  
  这个报道这个栏目一共做了四集,其实播的时候他们就有了思想准备上级部门会让撤,但年青人还是存着一丝幻想。
  
  谁要说这个栏目的记者和编导是吃了其他奶厂的钱,才拍这个片子,简直是恶心至极,这样的信口雌黄,会遭报应的!!!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669626



文章提交者:语实俱禁11

只能说你根本就不了解民生大参考这个节目。他揭露的河南企业和政府的不作为不是少数。

坛子上的人都知道我在郑州。

光明的人员第二天就进驻了郑州的未来大酒店,开始了各种的公关手段。他们开出的价码是记者60万,电视台和网站是130万和40万。这还不包括那些隐性人员的酬劳。

看来商都BBS的关闭 不是没有原因哦?难道是没有抵挡住40万的诱惑??、(看凯 迪能不能顶住了)

*.*.*.*   2005-6-8 14:24:00


文章提交者:清4混2

光明下地狱或者人民下地狱
  
  近日河南媒体曝出上市公司光明乳业旗下的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回收过期变质牛奶重新销售的事件。
  
  具体内容就不说了,想看蛆虫和苍蝇的自己可以去论坛上找。这样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足够让它下地狱了,这里我想说另一个送它下地狱的理由:操控媒体。
  
  如果说食品安全问题严重伤害着我们身体的话,那操控媒体无疑在严重伤害着我们的社会。
  
  一条如此关乎千万百姓身体健康的新闻,两天以来竟没有一家媒体给予报道,还有无数论坛在拼命封杀相关的帖子。如果不是这些媒体集体脑死亡的话,无疑是光明在背后操控它们,用大把的钱和过硬关系。
  
  近年来我们的媒体一直在进步,新闻越来越关注民生,及时详尽的报道中不乏透露出一种人文关怀。然而就在一夜之间,一切仿佛都终结了。
  
  今天一个企业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让媒体停止发出自己的声音,那明天是不是有人可以花钱让媒体们集体学狗叫呢?
  
  如果光明这次成功了,将是一个可怕的成功,因为它意味着某些矿工可能将被困死在漆黑的地下而没有人知晓,意味着某些打工者可能辛苦一年一无所获只换来年底的一顿毒打。。。同样也意味着我们会一边喝着回收过的牛奶,一边夸它的广告做的好。
  
  所以我们必须作出选择,让光明下地狱或者是我们下地狱。
水中的影,镜中的天
级别: 管理员
显示用户信息 
1  发表于: 2005-06-11   
*.*.*.*   2005-6-8 20:56:00


文章提交者:纸老虎

光明承认有回奶罐这回事了!况且他们的处理和摆放过程不是露天的,是在厂房当中。我昨天专门去看一次,我敢拍着胸脯保证报道的都是实情。

他们现在封口封得很严实,我是和一个刑警的哥们一块去的,以调查工人背景为借口的。他们现在不回奶了,但报道所说的那几个奶罐还在。
我们还盘问了两个工人。与报道无误!

报废是不需要那么麻烦的,本来奶的利润就很低,他们还费那个劲干什么啊!

*.*.*.*   2005-6-8 21:09:00


文章提交者:语实俱禁11

我的观点一直都是 所有的奶企业都将蒙受黑心奶的阴影。所有的奶企业都是受害者,我和任何一家奶企业除了消费者的关系没有任何关系。

同样我不认为其他奶企业是干净的! 所有的企业必须大整顿,让我们老百姓喝上应该和的好奶。

很不幸,今后我们又要面对一个新的词语“放心奶”。

未来3个月里 我不会购买任何一家企业的奶制品,以我的实际行动支持我的观点,同样冰激凌也可以不吃了。

我在这里跳 是因为我的良心要求我必须这样做。我只要对得起自己,随便你们指责。

*.*.*.*   2005-6-8 23:00:00


2005-06-08 17:44:34 新浪网友 IP:60.24.104.*
我是在光明乳业乳品四厂工作的,乳品四厂是光明乳业在上海的控股企业,是中国最大的瓶装奶生产基地.我们有时侯会将一些快要过期和已经过期的瓶装酸奶,拆掉印有生产日期的瓶盖,再重新打印生产日期.进行销售,像这种将过期奶回炉再包装的事公司管理层都是知道的,而且是管理层让我们做的.这事连光明老总王佳芬也知道的.而且生产牛奶那有那么多的奶牛啊.好多都是将奶粉加水稀释的.基本上在上海,江浙吃到的光明牛奶都是我们生产的.而且牛奶利润很高.我们公司有好多的认证,如ISO,HACCP等,还不是骗人的.如果记者要调查光明公司,可以联系我,QQ:479541417.

2005-06-09 22:06:58 新浪网友 IP:211.161.247.*
本人是在上海的光明乳品厂工作过,可以凭良心保证以下事实: 1,每个乳品厂都有回奶罐 2,一般各销售点有接近保质期的产品,就送回工厂,划包,掺在新鲜奶里杀菌,重新上市.每个公司都有回奶,多少取决于渠道库存管理水平.回奶不能就说是变质奶 3,回奶的工作环境有高下,可以想象郑州山盟的管理水平差一点,据说强龙难斗地头蛇,上海光明的人打不进去 4, 所以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郑州山盟的回奶工作环境太差,我在上海光明时要冲洗好外包装,在空调环境下划包,人员要洗澡才进车间,首先经过过滤,不可能有疽之类的东西 5,至于喝牛奶拉肚子的问题,大多是乳糖不耐症,中国人缺一种酶的较多,牛奶很容易变质,如果变质,肯定酸臭冲……

2005-06-08 23:57:41 新浪网友 发表评论 IP:219.232.43.*

作为一个酸奶的长期消费者,我对光明的行径深有体会;
2003年以前,三元酸奶4联杯的质量最好,鲜奶发酵特别好喝;5。6元/4杯
自从光明进来以后,用低成本的还原奶(奶粉冲出来的牛奶)勾兑,挑起价格战,光明酸奶卖4元/4杯,抢占市场,结果打的市场大乱, 三元最终被迫放弃鲜奶,也用还原奶作原料,价格下降为4元,
整个市场奶制品水准一落千丈;
从2003年中,我就没有在市场上再喝到过纯鲜奶制作的酸奶;

由于还原奶比较稀释,难以形成酸奶的块状,光明开始向酸奶中投放增稠剂,这种胶状物,
可以让还原奶凝结增稠,模拟天然牛奶发酵的酸奶;
由于还原奶在口感上明显不如鲜奶,光明还向还原奶中投放了爽滑剂(一种类似滑石粉的研磨颗粒),用以模拟天然酸奶爽滑的口感;

当然,这样的结果,就是今天市场充斥了用奶粉冲水,重新发酵,然后添加了各种增稠剂、爽滑剂。。的还原奶制品。

这就是我们今天喝到的“奶”制品!!
水中的影,镜中的天
级别: 管理员
显示用户信息 
2  发表于: 2005-06-11   
业内人士曝出牛奶生产黑幕

据《南方日报》报道 你喝的牛奶到底纯不纯?一些危及健康的杂物可能掺杂其中,你信不信?
  杜群军,生物学与生化药学硕士,曾在部队从事过15年的免疫细胞因子研究,先后获6项国家专利。2001年退役后,他曾经先后进入我国3家著名乳业公司工作。问起他自己每天喝的牛奶纯不纯时,这位专家的回答是“拿不准”。

牛奶“勾兑”办法多

  杜群军对记者说,刚从部队退役到奶企工作时,那些长期在基层负责收散奶的“前辈”们向他透露:收奶要检测比重、蛋白质、脂肪、PH值这几个指标,但奶农们都有办法对付。牛奶兑水后比重变了,奶农就往里掺刷墙用的大白粉来增加固形物重量,用米汤、桐油增加蛋白、脂肪率含量。“还有往里掺牛尿的呢!”杜群军说。鲜奶容易变质发酸,而尿素是碱性物质,酸碱中和后,就可以延长鲜奶的保质期。

  杜群军说,牛奶的香浓口感也让人担心。一些企业的促销员经常对顾客说:“香不香?没加水的牛奶就这个味!”然而杜群军透露说:“鲜奶中干物质只占12%,88%都是水,喝起来应该只有淡淡清香。为了解决牛奶易于吸收的问题,现在的加工工艺中都有高压均质这一工序,如此一来,牛奶就更显得质稀味淡。如果喝起来非常香浓,那牛奶中肯定添加了香精、增稠剂、脂肪等物质。”

  杜群军告诉记者,他曾亲眼看过乳业“高手”添加化学合成的香精或高脂物质“炸香”,有的还添加3种不同的鲜奶香精或酸奶香精,让“头香”、“体香”、“尾香”完全与鲜奶一样,甚至超过鲜奶的口感,让人觉得更香更浓。杜群军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奶企都学会了这些手法,所以市面上的奶不少很香很浓。”

  成都商学院食品专家张教授告诉记者:“业内人士都知道,浓香口味离不开添加剂。国家对奶制品中脂肪含量的规定有一个范围,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浓更香,现在不少企业往往取最大值。”

  广州奶协理事长王丁棉认为,消费者必须走出以“浓香”衡量产品质量的误区。普通消费者辨别不出牛奶中的添加物,是因为他们已经不知道哪一种才是牛奶标准的原味。

二次污染影响牛奶质量

  一位专收散奶的业内人士向记者描述道:“不少养殖户卫生意识淡薄,牛舍条件很差。牛的排泄、喂食都在牛棚里,地面肮脏不堪,到处是粪尿和酸臭气味,苍蝇飞来飞去,过滤用的纱布很长时间都不换,结满黄色奶渣……”奶牛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牛奶的质量。

  国家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原料奶标准”中,细菌菌落总数(TBC)指标是每毫升50万个,这个数量比欧盟的标准高了整整5倍,比德国和荷兰的国家标准高了10倍!

  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奶业专家骆承庠教授介绍说,“原料奶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手工挤奶方式。如果奶头清洗不干净,容器的卫生又不过关,就会使原料奶直接受污染。再加上牛奶由手挤到小桶、小桶到大桶、大桶到奶车,其间多个环节使原料奶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一些杂菌、大肠杆菌以及臭气等都可能从空气进入挤奶设备和生乳中,造成原料奶的二次污染。”

药物残留有危害

  内蒙古畜牧科学院一项调查发现:由于奶牛长期营养不平衡,造成奶牛产后隐性乳房炎、瘫痪、胎衣不下,原奶质量不高。

  有专家说:“如果母牛吃的不是青草,体内严重缺乏维生素A。这样的奶牛产下来的奶,不仅维生素A含量少,其他维生素也会缺乏。”“有些养牛户在较差的环境下为了实现高效益收入,大量用药物控制疾病,而不顾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为了促进生产,盲目使用激素,有的在饲料中长期加入各种药物,饲料受到污染,造成畜产品中药物含量超标,直接影响产品在市场上的形象和出口。”不少专家对此忧心忡忡。

  杜群军告诉记者:“国家虽然禁止在饲料中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药品,但是并没有明确规定抗生素指标,因此缺乏监查手段和监督系统。而2002年10月开始实施的《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标准》,对鲜乳卫生要求‘抗生素不得检出’,但这只是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没有作为牛奶上市的硬性指标来执行。违禁者只是由明目张胆转变为半地下式。”杜群军说,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含抗生素的奶无法发酵作酸奶,因而有的企业从来不用自家的鲜奶生产酸奶,而是购进洋奶粉来调制。
水中的影,镜中的天
级别: 管理员
显示用户信息 
3  发表于: 2005-06-11   
中国食品工业黑幕之牛奶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喝牛奶的好习惯,但是由于营养知识的缺乏和牛奶商品的花样繁多,普遍存在牛奶选择和饮用上的误区,本文试图揭示牛奶制品生产销售各环节的陷阱,以利于人们面对形形色色的奶制品作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牛奶首先可以根据形态分为液态奶和固态奶,其中液态奶又可以分为鲜奶和炼乳,而固态奶有奶粉和奶酪,液态与固态仅仅是形态上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目前,炼乳的消耗量不大,奶酪还没有被国人普遍接受,主要的奶类商品是鲜奶和奶粉。

所谓“鲜奶”纯粹是出于商业目的的叫法,给人以“新鲜、营养丰富”的错觉,确切的名称应该叫“液态奶”,即在其被销售时处于液体的状态,与从牛奶身上直接挤出来的“新鲜”是两码事。盒装和瓶装的所谓鲜奶和袋装的奶粉都是为了储藏、运输的方便,对鲜牛奶进行加温、灭菌和包装的产物。“鲜奶”可能是鲜牛奶的直接加工品,也可能是奶粉加水后的“还原奶”,当然对于有过“鲜牛奶—奶粉—鲜奶”这样循环过程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液态与固态仅仅是形态而已,不是价值判断的标准。

为什么要对牛奶的形态类别作上述说明?因为,相对于西方国家,牛奶对于我国人民仍然是一种昂贵的食品,并且大多数是由于某些商业企业的黑,利用营养学知识的不普及,在媒体上作大量的误导,给人们造成错觉,以为牛奶商品的形态决定其营养价值,从而为同样的营养素付出更加高昂的价值——喝奶的代价高了,喝奶的人就少了。

做一个小小的计算,袋装的全脂奶粉一般是400克装,其市场价格根据品牌不同价格范围在人民币10-20元之间,很少有超过这一范围的,这些不同品牌的奶粉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蛋白质含量,其蛋白质含量的范围是22-28%,脂肪与乳糖含量的差异就营养才说没有意义,其他微量营养素各有多寡,更是无法比较其价值,所以就以蛋白质作为“性价比”的指标。两个极端的品牌分别是“伊利”和“雀巢”,两个我都喜欢饮用的牌子,前者蛋白质价格是10元÷(400克×22%)=0.1136元,后者的蛋白质价格是20元÷(400克×28%)=0.1786元,后者的蛋白质价格比前者高出57.22%[(0.1786-0.1136)/0.1136]。

奶粉之间的区别是这样高,“鲜奶”与奶粉之间的区别又怎样呢?上海市场上最常见的鲜奶是“光明”,地方的老大牌子,1升的价格大概是7元人民币,液态奶的蛋白质含量比较一致,一般是2.9%,可以计算其蛋白质的价格是7/1000×2.9%=0.2414,比最昂贵的奶粉还要贵,高出比例是35.16%[(0.2414-0.1786)/0.1786],相对于便宜的伊利奶粉更是高出112.5%。7元1升是液态奶的中等价格,高的还有10元以上的进口品牌,一般是澳大利亚的,低的也有,5、6元国产的。

计算不同牛奶的蛋白质价格的目的是什么呢?看看我们都把钱花在什么地方了!我们把钱花在了兑奶粉的水上了——当然,如果你把液态奶里的水当作农夫山泉什么的就差不多了。以全脂奶粉的中间价15元计算,假设其蛋白质含量是25%,我们把它作一下还原,加3300毫升的水兑成“自制鲜奶”,如果忽略水的价值,价格相当于4.5元/升,但是你如果算上矿泉水的价格真的差不多了。原来鲜奶比奶粉贵在这里,根据不同厂家所兑水的质量不同,不同品牌的鲜奶又有5-11元的价格差距,也就不足为奇啦。

说明了不同形态的牛奶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差异,我们再来看看奶粉商的差别化战略。源于本人购买奶粉越来越困难,为什么呢?如今超市、大卖场的奶粉一般有一至两个货架,但是上面尽是“细化市场”的品种,有针对婴儿的、儿童的、孕妇的、老人的、小学生的、大学生的、高钙的、低脂的、加糖的、降糖的、脱脂又去糖的(蛋白质粉)……几乎难以找到最大多数的普通人需要的“全脂奶粉”。

刚才说过,每袋(400克)全脂奶粉的价格在10-20元之间,而所有配方奶粉(加了这或减了那)的价格都是大大高于全脂奶粉,有的是1倍,有的是2倍,表面上有个例外——甜奶粉的价格好像要低一点,其实,试想一下,400克全脂奶粉买10-15元,那400克白糖能卖多少?一元?最多1.5元。掺了这么便宜的东西,总价格只是略微降一点,实际奶粉价格还是提高了。所以全脂奶粉是所有奶粉品种里面利润最小的,难怪成了厂家和商家的鸡肋。甜奶粉的存在很像葡萄酒中的“半汁酒”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成本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消费习惯,物质匮乏时期对目前的消费主体的灵魂印记太深刻了。糖是儿时的天堂,儿时糖的缺乏变成了成人后的不懈追求。国家已经从今年七月起,禁止半汁葡萄酒的生产销售,那么什么时候国家能够禁止甜奶粉的生产销售。

再讲“高钙奶粉”,其实这是最让我困惑的品种。一般讲高钙奶粉定位在老年人,说是老年人缺钙,按照我国“吃啥补啥”理论,缺钙当然要补钙,高钙奶粉当然成为不二之选。这里有两个疑问,一是缺不缺钙是对膳食结构的评判,不是某个人或某类人的问题,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决定了所有中国人有缺钙的倾向,并非仅仅老年人问题;二是牛奶本身就是高钙食品,每百毫升牛奶含钙量高达120毫克,三倍牛奶中的钙含量就超过了国家制定的成人钙需要量的标准,能吸收就不错了,为什么还要加钙,外加的部分可能吸收吗?加钙还大大影响牛奶的口味,这是不符合食品加工的基本原则的。这些难道厂家不知道吗?因为有好处嘛,可以卖更高的价钱!

为了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尤其是胆固醇什么的,厂商生产了“脱脂”或“低脂”奶粉。所谓低脂或脱脂就是部分或全部去除牛奶中的脂肪,但是脂肪提供热量的同时也提供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何况牛奶中的脂肪多属于功能性的脂肪,不同于单纯作为能量贮存的脂肪。牛奶中的脂肪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而维生素A在我们的膳食结构中来源非常局限,脱脂的奶粉是不含脂溶性的维生素的,其营养价值大打折扣。至于脂肪的影响,因为目前国人喝奶的量极低,根本不需要考虑。

近几年,市面上出现了叫“蛋白质粉”的东西,最早由美国安利公司推出,现在品种渐多,名称各有不同,本质都是脱脂去糖的奶粉,不过他们不会那么说,否则凭什么卖300元一斤?

固态奶花样繁多,液态奶同样让人眼花缭乱。

先不论这个鲜奶是鲜牛奶的直接产品,还是奶粉的还原,事实上不重要。主要是它的差别化,和奶粉一样,液态奶同样有高钙、低脂等的区别,这些问题也不大,最多花点冤枉钱,最可恶的是一种叫做“特浓”型的牛奶,害人不浅,本来牛奶一般含3.3%的脂肪,“特浓”的讲脂肪含量提高的3.5%,这样的“高脂”牛奶竟然命名为“特浓”,强力地误导可怜的消费者,让人以为是加了什么好东西。这种事情只有我们这里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地持续多年,如果在美国可以成为被告罚款若干亿。

酸奶也是具有迷惑性的,事实上的酸奶和理论上酸奶已经大大不同了。按道理酸奶是在鲜奶中加入双歧杆菌等转化乳糖为乳酸,不应该影响其他营养成分,事实上加了不少蔗糖,降低蛋白质含量30%左右,营养价值远远低于普通牛奶。

至于其他各种带“奶”的各种“糖水”我就不想说了。

说了那么多的牛奶品种,都是陷阱,那么牛奶的“差别化”到底有没有必要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将牛奶作为母乳的唯一替代品的1-6个月的婴儿,因为牛奶与母乳之间有很大差别,为了模仿母乳,对牛奶进行改造、配方是必要的。到了6个月以上,牛奶不再是唯一的食物,牛奶的配方就不必要了,任何其他人群,牛奶都是作为“补充”食品,更没有必要另作处理。

炼乳和奶酪都是为了贮藏和运输方便,这样的形态是合理的,不属于陷阱范畴。

牛奶的陷阱不但表现在花色品种上,而且表现在包装上。奶粉一般有袋装和听装两种,袋装主流是400克,听装比较杂乱,400克,454克,500克,900克都有(目的当然是让你难以比较)。听装的分量本来就乱,就不去说它了。主要是袋装,有的食品黑商就利用人们的惯性思维,一袋奶粉只装370克甚至更少,或者大袋里面无聊地分小袋,以混淆视听,谋取非法利润。

随着营养知识的普及,不少消费者也会看一下营养标签,某些不良的食品黑商就在上面做起了手脚。又是那家生产“特浓”鲜奶的厂家,在它的全脂奶粉的营养标签上大作手脚,上面标称含有蛋白质34%,吓了我一大跳,要知道一般的蛋白质比例是22-28%,除了脱脂奶粉,从来没有见过超过30%的奶粉,仔细一看,后面有注解标记,底下用小几号的文字解释:那个蛋白质的比例是去掉脂肪部分后计算的……

食品加工中到处是陷阱,经济的或营养的,牛奶只是冰山一角,消费者选择实在不易。这样的局面什么时候能够改变?不是等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素质提高了,自觉不生产垃圾食品,而是*营养知识的普及,人人都能一眼看出货架上什么是垃圾,什么是营养品,这时候不良厂商就无法生存,只好生产好的食品,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水中的影,镜中的天
级别: 管理员
显示用户信息 
4  发表于: 2005-06-11   
谁该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5年5月13日08:10)

  当我们迈向工业文明的步伐逐渐加快的同时,却不得不审视历史遗留下来社会结构的隐痛,作为担当“强壮一个民族”和拉动农业产业变革的重任,乳业无疑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产业。在经历了超常规的发展之后,这个庞大的发动机骤然面临僵局寒风的侵蚀。要想寻求深层次的突破,我们的眼光就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单一市场竞争的环节,而应该向更高更深层次探索,站在中国产业结构的层面从发展趋势和危机应对两个角度寻找前行的坐标,或许才真正能迎来下一轮的腾飞。
  2004年盛夏的酷热刚刚来临,牛根生从摩根士丹利那里满载真金白银的兴奋尚未退却,却不得不面对着席卷全国的乳品降价和原材料飞涨的寒潮。人们质疑一路狂奔的蒙牛是否还能持续增长神话的同时,却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乳业这个曾经誉为朝阳产业的现实。  

  光明250ML超高温灭菌纯牛奶促销价1.6元/盒,雀巢同样规格的价格也降到了1.7元/盒……这股起源于成都的乳品降价海啸愈演愈烈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将市场上所有的乳品企业都卷入其中:各品牌中大包装产品平均降价15~30%并持续走低,个别品牌的常温奶最高降幅甚至在50%左右,售价跌破成本底线。与此同时,奶业原料市场却是涨声一片,白糖由去年2600元/吨上涨到3300元/吨,涨幅达30%多;牛奶成品包装用的片材由去年11000元/吨上涨到17200元/吨,涨幅达55%;牛饲料的玉米价格由去年的1200元/吨,上涨到1600元/吨;麦皮由1000元/吨上涨到1400元/吨。

  面对压力,新希望、光明、燕塘、北京三元等城市奶企打出了“鲜字牌”,以期利用自己的冷链和网络优势力拼市场危机,但12月国家质监局颁布的一纸奶业禁鲜令更让这些满怀希望的企业更倍感冬季的严寒。在风潮的洗礼中,2004年11月24日荷兰菲仕兰继法国达能、意大利帕玛拉特、美国卡夫、英国联合利华之后,宣布结束在华的乳品生产(液体奶和乳酸饮品)和经营业务,撤离中国市场。与昔日十多家国际乳业巨头纷纷登陆中国,以期从这个全球牛奶消费最具潜力的市场分得一杯羹的盛况相比,此时更像是寒冬的冽风在扫荡着残存的秋叶。

  这一切都催生着中国乳业上的市场变局,一个又一个信号也彰显着僵局的来临:没有一家企业能从市场竞争中幸免,所有的企业都在僵持中死撑以期望对手如同菲仕兰一般退出,但是却必须面对无法预知的未来。  

  在一个竞争体系中,企业盈利的基础在于竞争优势。如果竞争者之间的差异微乎其微,没有一个竞争者能够取得压倒其他对手、明显而持久的竞争优势,那么竞争的结局就只会是一个僵局。

  市场僵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有的竞争者都无法从市场中获取高于平均的价格,所有的竞争者都必须面对利润和市场份额的考验。为了生存不得不火拼价格以确保份额,但是低于成本底限的价格却使份额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这就好比是一场相互在比拼放血的游戏,大浪淘沙后留下的只是幸运者。  

  但中国的乳品市场,僵局的成因却更显复杂。  

  1、 市场规模——扑朔迷离  

  中国乳业的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下面引用一组乳品行业经常展示其辉煌市场规模前景的数字: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较,奶类产量仅为美国的11%、法国的28.5%,我国人均占有奶类产品7.2公斤,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发达国家的1/37,世界液态乳的人均消费量为105公斤/年,中国液态乳人均消费量仅为7公斤/年,仅为尚属乳制品发展期的亚洲年人均乳品占有率的1/6,不及世界人均乳品占有率的1/16。奶类产品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6%,奶类产品产值占我国畜牧业产值的10%左右,占农业总产值的3%左右(2000年统计数据)。

  也就是这个简单的数学比较得出了中国乳品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的结论,但是真实的市场现状究竟如何?

  “乳制品不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因此很多人没有喝奶的习惯,特别是在农村,居民几乎根本就不喝奶。”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会长宋昆岗的一番话也许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现实,液态奶尚未在农村市场普及。如果按此计算,那么应该至少有7~8亿人是不接受牛奶消费的。

  扣除消费习惯因素的影响,在习惯饮用牛奶的城市人口中市场规模又是如何?

  中国预防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调查发现,东方人中有乳糖不耐症的人较多,3~5岁时为22.1%,7~8岁时为39.0%,11~13岁时为36.8%。我国成年人饮用牛乳后乳糖吸收不良的发病率高达86.7%,不耐受指数为0.9,而且我国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的人不适宜症更多些。

  酸奶可以有效避免乳糖不耐的问题。但是,酸奶是一种发酵乳品,受制于产品特点和冷链配送半径的影响,其主要消费人群集中在以城市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加之消费能力的因素,在农村市场销售的乳品种类仍然主要是以奶粉和中长保质期的乳饮料为主,液态奶市场实际的增长容量非常有限。对中国乳品业来说,一方面牛乳是人类最佳的饮食,另一方面,多数人因乳糖不耐症而无法大量充分利用牛乳。

  2、学生奶——乌托邦的梦想  

  学生奶计划的出台,从宣传上是讲“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而从国家政策的角度主要是为了带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解决农业增收问题。但这项政策一出台就显得后继乏力。

  首先,城市里的小皇帝并不缺乏牛奶的滋润。在更多的农村学生要靠“希望工程”来解决就学问题的背景下,“大豆行动计划”远比“学生奶”更加实惠和可亲。一项没有多少市场实际需求的计划自然就需要政策性指令的帮忙了,在众多乳品企业为了争夺牌照而拚得头破血流之后,却突然发现这个计划根本就是赔钱赚吆喝的买卖。一方面有些拿到执照的企业按兵不动,另一方面有许多杂牌企业却打着“学生奶”的牌子在市场上招摇撞骗。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学生奶由于缺乏市场竞争的约束,在实施过程中本身的问题层出不穷:辽宁海城豆奶事件给学生奶安全性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的同时,供奶资格的认定、定点企业的审批、专家评审、HACCP认证以至校内分发,每个环节的“规定动作”都难免沦落为“自选动作”,而学生成了待宰杀的羔羊。

  没有监督的产品销售难免与权力寻租扯上关系,层层扒皮的结果自然是肥了渠道而约束了生产企业。

  国家学生奶办公室证实:非典过后,学生奶的整体供应数量减少了20%左右,不少城市的学生奶已停止供应了。没有市场机制作为保障的计划实施不久就不得不逼迫喊停,学生奶又怎能担当起挽救市场的重任?  

  消费市场是受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消费结构、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的,我国乳类的真实市场消费需求的规模是需要打折扣的,刻舟求剑地以人均乳类占有量多少来预测消费市场本身就非常不科学。目前,我国大城市鲜奶消费水平最高已经达到40公斤,已接近或达到亚洲鲜奶消费平均水平,增长的空间和速度都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 
水中的影,镜中的天
级别: 管理员
显示用户信息 
5  发表于: 2005-06-11   
  3、企业竞争——无奈与投机中的变数  

  面对降价狂潮,2004年乳业的毛利率已经下降到了25.5%,三季度光明乳业的毛利率已经从去年同期的34.36%下降到了今年的31.58%,伊利的毛利率也从去年同期的32.4%跌到了今年的29.66%。

  汉唐证券研究所分析师郭锐分析7家乳业类上市公司的表现,认为毛利率的下滑(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和期间费用的快速增长(同比增长37.10%)是导致各家公司净利润增长不理想的主要因素。

  乳业的真实市场如此,可还是有各路资本纷纷介入:目前全国乳品生产企业已达150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不过10家,整个行业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原因之一在于缺乏竞争壁垒:乳品行业的起步投资并不大,唾手可得的技术、极具诱惑的快速消费品市场和微小的进入障碍——这都吸引了各路淘金者的大量资金流入。在投资力量的驱动下,能源、劳动力成为非常廉价的资源。“城市乳业”很大一部分企业都源于规模有限的加工厂起步,以巴氏灭菌的保鲜奶为主要产品,依靠送奶到户传统的配送方式就可以获得一片市场。并且这类企业的生命力极强,由于走的是订户渠道,市场份额较为稳定并且对资源的依赖性较为单一,达到经营平衡点之后很容易进入良性发展的循环。除了季节性波动外,资金的周转很稳定可靠。对于“牧场乳业”,由于奶源的先天优势也为其发展奠定了良性基础。即使到利乐包时代,即无法阻止利乐公司在各处联合投资,这都降低了进入者的资金压力。

  但是,如果简单地认为这些是吸引各路诸侯进入的原因是非常表面的,乳业的背后的根源是农业问题,而农业又是中央和地方扶植和发展的重点。由于乳品消费可以极大地带动饲料、养殖、添加剂、包装、设备企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养殖为龙头,以乳品加工为龙尾,以牧草、饲料、添加剂、包装、设备、印刷等为龙身的乳业产业链,所以就出现了企业战略是政府战略的怪现象:经营好一个品牌,不仅仅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更可以为地方政府经营有方的政绩添加不少的光环。  

  长期计划体制的惯性因素以及官员政绩考核的流弊促使地方政府理所当然地要发展地方乳业,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逻辑加上错综复杂的利益、人际关系,扶持地方的知名企业自然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地方官考察到别人的乳品成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利益之后,也对企业老板表态,“利乐砖生产线不错,我拨给你×千万,你们上条利乐砖生产线。”而保质期8个月的利乐砖可以使地方的产品销到全国各地,对地方政府形象和执政业绩自然大有好处。

  “优先安排奶业发展所需资金,增加贷款规模,延长贷款期限,扶贫、以工代赈和农发资金给予重点倾斜,税费方面给予优惠。”在政府力量的左右下,各地纷纷投资大搞农业产业化,也诞生了一大批依靠国家贴息贷款和农业补贴度日的地方奶企。重庆“太易”乳品公司尽管市场经营乏善可陈(已经倒闭),但却是第一个在投资上利乐砖生产线的企业;相比位居西南乳业的老大“天友”,过了许久才上了利乐枕包装生产线。科委、农委与各级政府机构相互重叠交叉,竞相扶持的结果自然是各地区都诞生了一批具有一定投机性质的乳品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分散在各地方,与政府机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产品经营在市场上还说得过去,甚至只要能够维持平衡,就有可能申请到各类型的政府扶持基金,如果戴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高帽子,这资金几乎就成了年年的惯例。拼价格保形象和份额,堤内损失堤外补,企业的经营已经渐渐偏离了市场竞争的范围;与饮料市场的竞争大不相同,乳品行业具有了更多的中国特色。  

  乳品是一个规模化的产业,其规模越大,成本优势越明显。这就要求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来实现产业集中,但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中的条块分割干扰了这一市场化行为。乳业战车的拉动力量来自农民、企业、地方政府、国家政策还有各方的民营资本,错综复杂的力量指向决定了整体格局无法在现阶段实现产业集中,广告战和价格战成了惟一各方力量寄希望打破僵局的手段。传统深入到社区、里弄的牛奶销售网络与KA卖场的同台竞争,结合不同的盈利模式就上演了“奶业兴农”、“奶业兴市”、“中国乳都”等层出不穷的口号概念和“价格大战”、“无抗奶之战”、“广告大战”、“保鲜奶与还原奶之战”的闹剧。  

  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提供的统计数字,我国乳品加工企业增长速度为30%,消费增长速度为15%。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达能把乳业的管理权与品牌使用权交予光明;卡夫也将股权卖给了三元,就连刚刚成立一年半,总投资为1500万美元的“帕玛拉特”产品在上海、南京的销售量也逐月下降,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单纯从市场因素分析,如果有具备相同的竞争条件的多个竞争者,当技术不具有垄断性质,而产品大体雷同时,竞争最容易产生僵局。更进一步看,即使在有政府力量博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果在满足需求的所有生产能力中,企业的低成本设施只占据很小的比例,僵局的出现就在所难免。 

  4、奶源圈地——工业化与农业化的冲突  

  对于一个完全市场化竞争的产业来说,谁占据了资源优势,谁拥有对资源的垄断权力,那么谁就会成为这个产业的胜出者。

  由于鲜奶、酸奶等液态奶的原料供应链不可能很长,将奶源基地先控制在手里成为资源竞争策略必然的选择:“得奶源者得市场”,一时间几乎所有的乳品企业都把奶源作为战略重点。伊利、三鹿等纷纷画地为牢,完达山、光明也在主要消费城市建立产销地型的保鲜奶生产基地。但是,雀巢、达能等巨头似乎“按兵不动”,其中的深意似乎难以琢磨。

  让我们将眼光投向这个产业链的上游,去窥视奶源圈地的秘密!  

  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背景下,农民是以家户个体为单元的生产主体,而这种相互独立、分散的生产单位与现代企业生产所必要的产业链整合的矛盾不可避免。各乳品企业为了最快速、代价最低廉的手段进行奶源圈地,“分散养殖,集中收购”成为唯一的选择;为了形成垄断,乳品企业推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整合方式。

  但是,这种曾被各大奶企竞相效仿的圈地模式本身就存在前天不足:产业链之间脆弱的关系无法接受竞争的考验,一有风吹草动危机顿时显现。由于我国奶农不可能像北欧某些国家成为乳品厂的股东,因此奶农就成为这个产业链上最弱小最无助的单元。

  在市场降价狂潮的背景下,除了牛奶收购价以外其他材料都纷纷上涨。中国的特色决定了风险无可避免地转移到这个利益链条上最脆弱的一环——奶农身上。

  石家庄行唐县:“现在粮贵奶贱,养牛已经没啥奔头了。”不少奶民反映,以前可评为一级的好奶,现在经常被降到三级。

  奶农的利益与乳品厂的利益或多或少存在着矛盾,与此对比是“无论奶源多紧张,也不提高收购价格。”而奶农由于销售渠道有限,又只能卖给他们。而在这背后则是:大型乳品公司控制了奶源和奶价,并没有与奶农形成真正的利益联合体。

  在整个奶业链即牛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中,三者的利益比通常为1∶3.5∶5.5。因此广大奶农的利益最低,而且在原料奶的生产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最大。

  行唐县的“奶厅”联名“抗税事件”和浙江乐清奶农倒奶事件还折射出这个供应链脆弱的另一方面:乳品的运输风险。

  由于牛奶的特殊性,其加工运输过程中的保存条件非常苛刻,而冷链建设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压力非常巨大。很多乳品公司除了保证销售环节的冷链投入外,对于上游一般仅仅延伸到牛奶收购这一个环节,而分散养殖和集中收购之间的贮藏环节则由市场行为来代替。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种节约成本快速发展的好方法,但是当下游出现问题的时候,风险顺着价值链上传,倒奶事件成为无可避免。

  同以余低村为例:养殖户的奶主要是卖给三鹿公司,在养殖户与公司之间,有四五个“奶厅”——牛奶收购站。“奶厅”由奶厅主自己投资建成,与奶业公司签订代收合同后,面向奶农收奶。

  随着奶业市场的紧缩,三鹿公司缩小了收购规模。与此同时,养殖户的牛奶每天都要源源不断涌入“奶厅”,这样势必造成鲜奶的积压。据养殖户介绍,鲜奶如果不及时采取保鲜措施,当天就可能坏掉。而限于条件,“奶厅”无法保存鲜奶,这样只能将大量的牛奶倒掉,以腾出空间收取第二天新产的牛奶。但养殖户与“奶厅”通常是按月结算,只要是被倒掉的牛奶,在月末结账时都会被“勾掉”。也就是说,倒奶事件的最终受害者,还是广大奶农。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了预防这种类似的风险,实行了生奶收购的配额制度。在配额范围内,奶农交售的生奶就有较好的利益保证,超过配额的部分就实行随行就市的价格政策。在美国,当生奶的收购价低于一定水平时,就实行价格支持政策。也就是说,政府收购较多数量的乳制品,使乳品厂的生奶收购价格保持较高的水平。  

  在我国奶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具体国情的特殊性,供应链的上游承担了巨大的风险。难以整合的供应链和勉强整合后供应链强度和抗风险能力的不足都预示着“奶源圈地”仅仅是企业的噱头而已。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由于乳品行业特点所限(产业链关联度大,涉及到关系民计民生的农业问题),决定了这个行业必将在一种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下竞争。不仅仅我国现阶段无法解决,即使是发达国家也必须有国家政府行为的介入。

  对于这种“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另一个组成,企业自行投资建立奶源基地的发展来看,由于投资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等综合原因,很多企业的奶牛基地是“风吹草低见蜗牛”。重庆□□集团在取得国家专项扶持资金后,只有一块巨大的“□□集团奶牛养殖示范基地”的广告牌在郁郁葱葱的歌乐山上经历着乳业的寒风,“基地”成了套取国家政策性扶持的另一种手段。  

  中国的奶业是否能够持续和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奶农的积极性。如果我国的奶农没有政策性的保护,或者没有最基本的利益或权益保障,我国的许多奶农就会退出奶牛业,就会使我国的奶牛业停滞不前,甚至后退。  

  僵局的成因总是由于投资率、技术进步和经验增长的速度远远大于实际市场的增长率所致。技术一旦成熟,后起竞争者的成本差异就会很小,尤其是在考虑到了资金成本之后。而在整个行业即将走完了高速发展阶段,竞争者为了争取市场份额往往不惜采取代价高昂的战略。可惜在僵局中,市场份额并没有多少价值:与市场份额较高、有着各种不同役龄的生产单位的老竞争者相比,拥有新设施或交运体系的新进入者,其成本通常会更低。但是对于乳业来讲,由于乳业的本质是一个农业问题,因此除了市场行为的竞争外,还隐藏了各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而我们所面临的乳业僵局,正是由于这多方面力量作用的结果。  

  对于企业来讲,投资继续增长暴露出许多公司资源配置系统的缺陷。决策错误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归咎于对行业环境预测的不足。追求高昂的单边利润体系,刺激了非规范竞争者的大量出现,投机引发了更多产业链深层次的问题产生,甚至造成了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微利”时代的今天,资本的嗅觉是异常灵敏的。曾经乳业的高额利润就如同向企业家发出的邀请函,盛极必衰的结果必将引起行业利润的快速下降。乳业与我国的彩电业、空调业一样上演着大浪淘沙的游戏。  

  而纵观目前的乳业,恰恰处在了这个分水岭上……  

  在人们的视线中,光明与曾经大手笔的风格显然不同,2004年一开始就收敛了许多,似乎更加注重对自家一亩三分地底精耕细作,发力在华东片区铺设面向市场的配送网络。虽然光明在媒体上一再表示自己更注重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主要利润来自于所谓的科技附加值高的“健”字号功能乳品。但是与之形成对比的就是近些年来除了牛奶干吃片旧梦重温风光一把外,其余的豆奶、果奶、牛初乳等都比不上饮料的红红火火,作为“上天赐给人们最完美的食物牛奶”本身的概念就非常成熟,要对一个成熟的概念进行创新的想象空间实在有限。奶就是奶,最大的问题是对这种娇贵食品的保存而非其他。市场上常规的投机取巧之术不过是多掺点水用乳饮料来代替乳品,或者用还原奶来顶替鲜奶,聪明的光明更是将这个概念留给了他人。

  而以光明为代表的城市乳业还即将面临工业化发展与农业冲突的危机: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奶业与种/养植业联系在一起所产生的自然风险、疫病风险无可避免地与城市化相矛盾,饲养奶牛的地点或地区将无可质疑地面临着搬迁或进行畜粪处理的选择,奶源将越来越远离自己的家门口。当自己与产业链上游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么依赖密集的配送网络将是争夺价值链地位的唯一选择:光明开始走宗庆后的路子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新希望的来势可谓汹汹然,用自己的话来讲,就是确定“用3~5年时间,做成全国最大乳业联合体”和“用5年时间,成为中国乳业三强”。从2001年11月控股四川阳坪乳业开始至今,新希望有目标地先后控股了11家地方乳品企业。虽然从目前看来,新希望在资源整合的速度与力度上滞后而乏力,但其编制一张全面覆盖市场配送网络的信心和决心却昭然若揭。  

  伊利、蒙牛等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北京,光明、伊利、蒙牛都投了保鲜奶生产线。国家“禁鲜令”半路的杀出虽然为这个行业增添了变数,但是提高了行业进入的门槛,在吵吵闹闹的背后,偷着乐的还是这几个巨头。而促使他们在这个寒冬里还能笑出声的,不外乎就是——渠道。  

  “三高两低”(奶牛价格高、饲料价格高、疫病风险高与终端产品价格低、比较效益降低)的乳品特点,决定了渠道是目前唯一可以使整个产业链保持完整的抉择:上游关系到棘手的农业问题,整合难度非常之大,要是作为企业的行为又要面临投资大回收期长,远期风险大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要农业结构的本质没有变化,谁也不敢第一个尝试吃这个螃蟹。但是只要保持市场的正常运转,有了需求驱动的加速,上游自然会由市场进行风险与利益分配。审视乳品整个产业链结构,我们不难发现只有渠道是可以更多挤出水份的单元,渠道的力量不容小窥。  

  渠道的竞争多变而复杂:常温奶在传统的大卖场、商超、便利店、士多店、个体奶摊、单位食堂等打得不可开交的同时,“妙士”等却在餐馆、酒楼大捧掘金;送奶到户的直销模式由于抗风险能力强,选择权已经不仅仅是地方奶企的保留节目。面对突如其来得风险,企业选择拓展零售渠道与自建直销渠道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不仅仅可以扩大产品的覆盖率,更重要的是能为不同购买习惯的消费者服务,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从供应链优化角度分析,加强对销售终端与消费者的控制是增强竞争力、提高竞争门槛的重点,新希望搭建一个覆盖区域消费主体的网络平台,更是可以期待农村消费能力的复苏,因为他有的是与农村农民打交道的经验与耐心。

  但是,中国国内乳品市场格局尚未最后定局,乳品企业的兼并整合还刚刚开始,跨国乳业巨头的退出也许是静待时机。待乳品市场的扩展真正进入“快车道”,再该出手时就出手。自然,摩根士丹利给牛根生套上袢牛索也是不希望在这个阶段出现大的问题,老奸巨猾的国际巨头是有耐心的。  

  2004年终倒数的第二天,伊利董事长郑俊怀重蹈了创维的覆辙,这给人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曾师出同门的蒙牛会不会借此机会一统山河,而更多的问号似乎留给了一直暗藏在乳业后面的力量——地方政府的头上,牛根生前不久在福建论坛“将财富捐给国家”的讲话也因此带了做秀的成份。不过,从市场破局的角度,牛根生有理由笑出2005。  

  昨天,2005的元月12日,伊利的人马大闹《第一财经》,也是因为不中听的言辞太多,但市场毕竟是市场——他有自己的意志与选择。僵局的出现往往预示着行业整合和转型的开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我们只希望,别苦了农民。  

  任何产业在其生命周期的初期阶段,产业标准的缺位,高增长率以及新产品产生的早期利润都会掩盖僵局的来临。而产品进入成熟期之后,企业可能不再会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倘若能预见僵局的来临,企业就会知道何时应当见好就收,何时知道应该坚持到底,取得最后的胜利。   

  苟践,重庆共好人力资源公司资深培训师,项目咨询顾问,曾任某乳业公司总经理,连续3年保持产值、利润翻番;后任集团副总裁,主要负责宏观管理,新项目运作等方面。联系电话:13908320882,E-mail:gj51566@yahoo.com.cn
水中的影,镜中的天
级别: 风云使者
显示用户信息 
6  发表于: 2005-06-11   

oh my god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7  发表于: 2005-06-12   
唉,大惊小怪
这有什么惊讶的拉
真是的,一点都没见过世面

要知道,我们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别说劣质牛奶,就是毒牛奶都不要太多了
也别说毒牛奶了,其他别的什么吃的,那样没有毒的?

真是的
级别: 管理员
显示用户信息 
8  发表于: 2005-06-12   
这段时间一直在喝光明的牛奶,真是郁闷……
水中的影,镜中的天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9  发表于: 2005-06-13   
没事
那你吃什么呢?
不管你吃的什么东西,只要是国内生产的,我相信,只要你去看了他们的工厂,大多数你都不敢再吃了

呵呵,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干杯~~~~~``
描述
快速回复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