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i][b]下面是引用我变了你呢于2002-5-20 17:51发表的回复::[/b][/i]
总觉得小武最后的眼神看的是我
混在人群中,面无表情,连自己都会为自己感到羞耻。痛恨的是这样
小武是种真实
而同在的我在其面前感到的是惭愧
.......[/quote]
这是一种看法,从文本的角度来看的 。
我说另一种,电影的角度。在电影中,摄影机所代表的是故事叙述着的角色或地位,他的所见就
是“我”的所见,而“我”的所见跟观众的所见是同一的。观众虽然参与电影的合成(比如说,
电影的每一个镜头每一段从逻辑上的联系是观众的主观意识参与才有了效果),但观众是不出现
在电影中的,因为电影叙述者--“我”是不出现在的电影中的 ,“我”在物理上是透明的,无形
的,在这一点文学比较容易做到,文学可以轻易地把“我”隐藏掉,而电影中不是这样的 ,
“我”始终是在电影制作的过程中的,无论演员还是围观者都是可以看见“我”的,因为他们始
终在同一个时空中,不能被屏蔽掉,但是电影一直就是隐藏了这个“我”的,演员都仿佛见不到
“我”。可能有时有“我”的独白,或者评论,但是“我”始终是一个故事中不可见的观察者。
小武最后的时刻将“我”暴露了,“我”不再是一个透明的超脱故事本身的观察者,而成了被观
察者---这在以前是没有的。最后那些围观的人有一些紧张,他们不知道应该不应该出现在这里,
他们看着“我”,又看着小武,不知道自己的出现是否会暴露了“我”,是否会破坏了电影的合
成,从这一点可以见出,“我”是不被观察的观察者的定位被大家所接受。
将“我”暴露后,从效果上说,观众的现场感增强,观众不但第一次从观察者变成了被观察者,
而且由于前面情节的铺垫,我们也感到了小武的尴尬。
还有一点,“我”是在故事中随时可以改变的 ,有时摄影机是剧中人的视点,有时是从没有出现
的一个潜在的观察者。所以说“我”其实更准确的说是代表了摄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