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的是《金瓶梅词话》,看的时候是在大一,当时就写了一些读书笔记。在现在看来不比《金
瓶梅》原本,其间有很多删减,但我想除了讽刺与揭示力度变弱外,没有其他什么问题。
《金瓶梅词话》中的文字虽然显示了当时政治的黑暗、腐败,人民的深重苦难,但决不意味着这
种现实的不可改变的——因为导致变革的因素——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也
同时出现在作品当中。它对社会现实作了清醒地揭露和富于时代特征的描绘。
通俗小说,民间的说话中的“说”即故事之意。首先以故事情节来得吸引人。相形之下,对于人
物性格的描写就成了次要的事,在作品中没有独立的地位与价值,兰陵笑笑生的这本书虽然也属
于通俗小说系列,但它却似乎有点偏离此特点,文中除了情节的连贯性。似乎更加注重对人物性
格的刻画,但这符合恩格斯对社会现实的定义:“现实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
再现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所以,兰陵笑笑生这本书应该说是反映现实的一本通俗小说,首先是
反映现实,其次才是通俗小说。
文中第一主角西门庆,西门庆:妻:吴月娘;五个妾:李娇儿 孟玉楼 孙雪娥 潘金莲 李瓶
儿,其性格特点:自私、贪婪、狠毒、好色,而该书中对此人的表现形式则极为复杂
例如:先奸骗了李瓶儿,得了李瓶儿的许多钱财,本与之约好,“(五月)二十四日行礼,出月
初四日准取”(第十七回)骗字可观,同时里面的人们相互间欺诈的现实,则深刻反映了人言可
畏,世道如此。还有西门庆骗取潘金莲的过程相信是所有其骗女人行动的最突出点,也是广为人
知的(或许是有有个梁山英雄武松的缘故)其中黄婆做媒很好地反映了社会当时盛行“火到猪头
烂,钱到公事办”,并且不止如此西门庆以钱控制府衙,霸临乡里,深刻地揭示金钱是法律的主
人,公道是人情的奴隶。整个国家机器,从上到下,唯有金钱和人情是其运转的润滑剂!这个黑
暗现实。在此借用鲁迅先生对此书的观点:“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
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换之情,随在易见,同时
说部,无以上之。”而最后西门庆终因淫乱过度青年而死,这在事实表达了社会变革前途的光明
性。
《金瓶梅》作为一部世情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从美的观念、美的情感、美的理想上来评价
丑、鞭笞丑,否定丑的。对丑的否定,达到对美的肯定与追求,这就是《金瓶梅》作者对丑的审
美过程中能动运动,也就是它的美学意义的本质所在,描绘了丑,却创造了美。或许有人称它没
有能完全化丑为美,即没有把生活中的丑更充分地转化为艺术美,继而称这就是《金瓶梅词话》
与生具来的缺陷。值得指出的是《金瓶梅》的审美力量在于,它揭露阴暗面和丑恶时,具有一定
道德,思想的谴责力量。同时兰陵笑笑生的成功(我认为其有可取之处)在于他深刻、开放式地
揭露腐朽、罪恶和昏暗,而特别是淫行的描绘被广大学者认为是其缺乏选择而完全失去了道德意
义,并以缺乏节制、失去分寸,的确忠实于生活,不等于展览生活,可以说《金瓶梅》缺乏必要
的艺术提炼和艺术的净化,但试问又有多少人能够享受这种隐晦的艺术呢?我想性行为的开放式
描绘正是其作为一部通俗小说的最大特点,性行为之所以为世人所不齿或者是讨厌公开探讨,甚
至出现在小说之中,这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是不能设想的,正因为如此,《金瓶梅》原本到21世
纪依然是被作为禁书系列(听说浙大图书馆有一本,只有博士生以上才可以借阅),我等最多也
只能看修订版的《金瓶梅词话》,一想如此,要不是针对传统人们对开放式描绘性行为的普遍厌
恶之极,打破人们旧传统旧观念还真是难为兰陵笑笑生,我思考如此,所以我支持兰陵笑笑生以
这种形式来夸张地表现他对社会的极度不满,因为不是如此相信更高地对此类淫行的隐晦难懂或
是不直接的表述,将会使得其失去通俗的意义,以及不能体现揭露世事荒谬的深刻性与实现新价
值观构建的目的。
被世人所恶,我想兰陵笑笑生就如西方的尼采,因为他们是非主流的,但是他们是属于进步的思
想力量
最后想用席勒在《强盗》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我对《金瓶梅》的看法。——“谁要是抱着摧毁罪恶
的目的。……那么,他就必须把罪恶的一切丑态在光天化日之下暴露出来,并且把罪恶的巨大形
象展示在人类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