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国学的尴尬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0  发表于: 2002-04-27   

国学的尴尬

 王小波说,孔孟程朱他都读过,这在解放后的中国是很厉害的。但他又说,他没有很钻进去,
因为怕出不来。王小波是很厉害的作家,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我觉得在20世纪的中国都该算是
上流的,所以我想他的话该是科学的,人家毕竟是理工科毕业的,不大会乱凭感觉而说话。
的确我也觉得国学的处境是该尴尬的。虽然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于公于私(我是学国学
的)都是不应该的,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国学我觉得似乎就是人际关系学,外加一些伦理道德
和有点玄的道家学说。举个王小波举过的例子;朱子说,往井底看,可以看到一团白雾。他解释
说,阴中又阳,阳中又阴。(太极也)然后引出大团理论。也许吧,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视角。
但相反,在西方,那里的智者可以运用几何光学来解释从井里看到的人像。他们实在,所以他们
有发明。
 也许我混淆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界限。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以前的国学教育是不科学的,
熟背四书五经救不了国,富不了民。中国现在的国学教育,我觉得也是不科学的,既然摆脱了以
前的不科学,就应该吸取科学的,但似乎现在的国人做的不够。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1  发表于: 2002-04-28   
回复:
   现在是进退不得。全盘西化已经没有时机了,复古也不可能。
   可以想的大概就是中西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毕竟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强调和谐的因素在这
样一个时代还是很好的。
   我的态度是中学(改造过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是改造我们的文化会很难。
唧唧唧,喳喳喳。
级别: 圣骑士
显示用户信息 
2  发表于: 2002-04-28   
回复:国学的尴尬
[quote][i][b]下面是引用南方于2002-4-27 23:20发表的国学的尴尬:[/b][/i]
 也许我混淆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界限。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以前的国学教育是不科学的,
熟背四书五经救不了国,富不了民。中国现在的国学教育,我觉得也是不科学的,既然摆脱了以
前的不科学,就应该吸取科学的,但似乎现在的国人做的不够。
.......[/quote]


你看过四书五经么?。。。
呵呵,反正我没看,略略看过幼学论语,一类。。。
倒是自然科学的书看得不少,王小波的书看得不少....


此论有悖的说~~
命运虽然残酷,属于自己的剧本倒也独一无二。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3  发表于: 2002-04-28   
回复:
自然科学的我看不大懂,但王小波的书我也看了不少,虽然高中不大接受他的书,我觉得那时自
己毕竟是小,呵呵,现在重看,感觉很好。最喜欢革命时代的爱情。
级别: 光明使者
显示用户信息 
4  发表于: 2002-04-29   
回复:回复:国学的尴尬
[quote][i][b]下面是引用回风谷于2002-4-28 13:56发表的回复:国学的尴尬:[/b][/i]



你看过四书五经么?。。。
.......[/quote]

论语?现在在看,感觉好象后人的解释太过勉强,其实很多话孔子的原意都被曲解了……
失败就是失败,哪那么多借口.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5  发表于: 2002-04-29   
回复:回复:
[quote][i][b]下面是引用淋蟋蜣于2002-4-28 1:53发表的回复::[/b][/i]
   现在是进退不得。全盘西化已经没有时机了,复古也不可能。
   可以想的大概就是中西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毕竟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强调和谐的因素在这
样一个时代还是很好的。
   我的态度是中学(改造过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是改造我们的文化会很难。[/quote]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确是应该这样的,100多年前就这么提了……
但是,又有谁能恰到好处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move][size=5][glow=400,red,5]  
处则弹琴抱膝,居然隐士风流;
出则羽扇纶巾,不改雅人深致……[/glow][/size][/move]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6  发表于: 2002-05-05   
回复:回复:回复:国学的尴尬
[quote][i][b]下面是引用蓝佛于2002-4-29 11:58发表的回复:回复:国学的尴尬:[/b][/i]


论语?现在在看,感觉好象后人的解释太过勉强,其实很多话孔子的原意都被曲解了……
[/quote]

不错,很多古籍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给搞坏了的,看古书,还是原著的好…………
[move][size=5][glow=400,red,5]  
处则弹琴抱膝,居然隐士风流;
出则羽扇纶巾,不改雅人深致……[/glow][/size][/move]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7  发表于: 2002-05-12   
回复:
当然要看原著了,即使外文的也一样。
翻译的太臭了。
白话的太没有水平了。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8  发表于: 2002-05-12   
回复:
一、国外汉学介绍

国外汉学,远到13、4世纪的日本、朝鲜对中国文学的引申,近到16、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所借鉴
的老子思想都可以算汉学,但真正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国外汉学,是要到19世纪法国汉学院成立并
扩展到远东汉学院以后的事。之前18世纪的汉学如卫匡国主要从事小说翻译,将《玉娇梨》10大
才子书翻译成德文,而翟斯理则将古代诗歌翻译成英文等。此一时期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读《新世
纪万有文库》中陈诠的〈中德文学研究〉中的介绍。

19世纪后,欧洲汉学开始摆脱教会,形成一独立学问。开设汉学讲座、出版汉学杂志和一批学
术专著,也出现了不少权威学者。法国早期有雷慕沙、儒莲、沙畹,而后则有考狄、马伯乐、伯
希和、葛兰言、烈维等名家。此一时期,所做学问的方向,从以前文学研究方向慢慢转移到交通
史和文字考证上来。这些研究,除了学术,另一个目的也是为法国将势力扩展到远东做准备。

在沙畹、伯希和、司马帛和、斯坦因时代,因为他们都懂数种语言,所以研究深度便大大深入。
斯坦因掠走不少千佛洞的藏经,而伯希和却花几个星期在里面一卷一卷的慢慢阅读,然后带走了
更少但却更精的部分。其中书卷,乃千余年前藏书,其中夹杂古汉语、藏语、梵语、古波斯语、
阿拉伯语、拉丁语和多种少数民族方言,读来实在不易,单以此分功力而言,国内今日的学者仍
难以达到这种高度。

早期伯希和也曾把敦皇的卷子带到北京,令罗振玉、王国维大为震惊,方发起保护敦皇卷子的运
动,但中国政府官僚主义严重,在从敦皇到北京的运送过程,多次发生地方官把卷子割裂出来,
据为己有的事情。反不如伯希和带回法国保存的完好。这些事情,如果读过罗、王的书信集以及
王重民等有关敦皇学的相关文章,应该会相当清楚。而罗、王也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敦皇学上。

沙畹、伯希和、斯坦因除了将敦皇藏经影印出版之外,其他研究成果大多发表在当时极为著名的
〈通报〉和〈亚细亚学报〉上。单取〈摩尼教入传中国考〉一篇与陈亘先生之文章比较,可见其
高明之处。而〈大唐回鹘碑考〉一文,王观堂的《观堂集林》中也作过此番考证,其文章水准在
伯仲之间。当时外国的汉学家,不但资料齐全,而且治学系统,分工仔细,所以知识积累很快。

到20世纪20年代,法国汉学在欧洲汉学的发展中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也开始进行对〈通
报〉上的文章进行摘录翻译,张星琅、冯承钧两先生为其著者。其中冯承钧先生,因其懂6、7种
语言,故成就极其突出,共翻译出版了西方汉学名著40余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
高水平。其翻译的勤奋,到晚年下肢瘫痪,仍在病床上翻译,想来令人感慨。

其翻译集成于〈西域南海史地考证〉一、二卷,主要是沙畹、伯希和、马伯乐、费琅等人的著作
和论文,于30多年前出版。此书去年商务又出版了第3卷,可惜我已无时间再读下去,所以未免遗
憾。

战后法国的汉学不但又重新兴起,而且研究的领域也比过去更广泛、更深入。如韩伯诗、石泰
安、戴密微、谢和耐、荣振华等,代有传人,名著迭出。而近代汉学重心,已渐渐转移到美国,
如乐黛云、费正清、夏瑞清等,其中著述,刘东主持翻译的《国外汉学系列》有少量收录,但已
经牵涉到近代中国研究。另外清华文丛也出了三集〈法国汉学〉,此三集中我只读过其中二集,
其中对于中国道教、佛教的研究,实在另人惊叹,以例子而言,观音如何从男变女的考证,实在
是深得历史学之精要。

近代中国汉学介绍,自40年代中期以后直到70年代末,冯先生去世后,便一直无人翻译。法国汉
学的翻译介绍都几成空白。直至80年代,孙毓棠先生苦心栽培10多年,才教出耿升先生来延续这
翻译事业。所翻译介绍的法国汉学主要是历史方面,特别是中外关系史方面的内容,原作者大部
分都是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汉学家。如在敦煌学的《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敦煌吐鲁蕃史
书考释》、《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藏学的《吐蕃僧诤记》、《西藏佛教密宗》、《西藏的金
砂与银币》等;西域学的《卡尔梅克史评注》、《五代回鹘史料》、;基督教传教士来华的《中
国和基督教》、《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文化交流的《中国文化西传欧洲
史》、《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等等。

上述书籍,我已无法阅读许多,只读过其中几本,其中《卡尔梅克史评注》可以和金庸《射雕》
后面的注解中有关〈元蒙秘史〉的内容相参校。而当日我读到金大侠的注解中居然也引了〈西域
南海史地考证〉的文字,未免令我刮目相看。金大侠跟浙大渊源甚深,想来这论坛也有不少爱好
者,可惜读金者,很少读到这一点,不能得窥金大侠之博学,实在可惜。

总体而言,外国汉学自有特色,也相当高明,域外看中国,别有一番趣味。可惜要历史功底比较
扎实,心也比较静,才读的下去。



人间事匆匆<br />淡然身处之<br />如烟总散去<br />菊花那夜开
级别: 侠客
显示用户信息 
9  发表于: 2002-05-12   
回复:回复:
[quote][i][b]下面是引用南方于2002-4-28 17:41发表的回复::[/b][/i]
自然科学的我看不大懂,但王小波的书我也看了不少,虽然高中不大接受他的书,我觉得那时自
己毕竟是小,呵呵,现在重看,感觉很好。最喜欢革命时代的爱情。[/quote]
呵呵
我得承认自己还没有发展出恰当地看待他的小说的眼光~
不过,极喜欢他的杂文!:)
描述
快速回复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