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从历史角度看 中国真的病了吗? (1)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0  发表于: 2002-04-11   

从历史角度看 中国真的病了吗? (1)

李敖说,台湾是中国的睾丸。那么,就今天的台湾危机来看,中国可算是患了睾丸癌了。

然而,接下来我所说的,未必是你想听的。

中华之病

我曾经大言不惭的评价过史可法。
也许是是因为“扬州十日”过分的惨烈,也许是因为对满清的指责太多,已经不够新鲜,
也许是因为现在流行指责受害者的过分顽强。

但是我固执坚持自己的观点,我仍然坚持认为史可法不如自杀献城,既成全了自己,也
成全了扬州七十万的百姓。

可是当我想到唐朝安史之乱的张巡时,不由得汗湿重衣。

我突然觉得自己对史可法的把握,已经没有过去那么自信了,对自己判断历史的基本观
点,也开始动摇。

新唐书写安史之乱时,睢阳被围中提到:〔张〕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瘦伤气乏。巡出爱
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 乃杀
以大飧,坐者皆泣。巡疆令食之。[许]远亦杀奴僮以哺卒,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
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
遗民止四百而已。

一座三万人口的睢阳城,人吃人,吃到最后,只剩下四百来人。我不知道那是怎样的恐
怖和阴森,更是怎样的惨绝人寰。

睢阳对唐朝却如此的具有重要意义。清代的王夫之说,“守孤城,绝外援,粮尽而馁,
君子于此,惟一死而志事毕矣,过此者,则愆尤之府矣,适以贼仁戕义而已矣,无论城
之存亡也,无论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人相食也。”他得出的结论是:“其食人也,
不谓之不仁也不可”。但是王夫之也不得不承认张巡“捐生殉国,血战以保障江、淮”
的功绩,“出颜杲卿、李澄之上”。

张巡坚守睢阳,直至城破被俘,不屈而死,其英名千古长存,其气节青史留芳,那是毫
无疑问的。更重要的是,张巡坚守睢阳,打乱了安禄山的战略部署,保全了唐王朝的实
力,使唐王朝有了喘息的机会,为唐王朝的积蓄实力和东山再起作了重要的贡献,之后
郭子仪能够平定安史之乱,唐王朝能够复兴,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张巡的坚守睢阳。

我开始犹豫,为什么我可以轻易的给史可法下结论,却不敢面对张巡。难道是成王败寇
的观念在作祟?

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做出一定的牺牲是否是必要的呢?

日本侵华的时候,南京大屠杀,30万百姓。那是何等的血腥和惨烈。然而,我们难道应
该为了不遭遇这样的劫难而放弃努力,难道我们要因为打不过日本而丝毫不抵抗,难道
我们要因为害怕屠城的报复而让敌人长驱直入?

难道只是因为我们的最终胜利,牺牲就变得有价值,难道那些失败的牺牲,就毫无价值,并且要
受人唾弃?

就算知道历史,如果我是史可法,或者又是张巡,我会坚守吗?

到这个时候,我还有什么资格指责史可法。他们毫不犹豫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结果都
摆在了我的面前,我却还在犹豫。

我想起了战国时期赵国的李牧。他所面对的秦军明明势不可挡,他几乎是靠自己天才的
战术能力在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而赵国国内,清清楚楚就是昏君、奸臣当道,不但不能
帮忙,反而还在拖后腿。李牧到底在坚持什么,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斗?他为什么不选
择率众投降?以他的军事能力,为什么不选择谋反叛乱,反而最后还要任人宰割,死于
自己拼命维护的国家之手?

宋朝时期,后唐的“十四万军齐解甲”,只是被历史讥笑为“更无一个是男儿”,没有
一个人给予“善”的评价。

我想起了岳飞、袁崇焕,他们为什么要为那么无能的君主效命,他们难道不知道敌国的
君主更有器量吗?他们都很愚蠢吗?他们都是愚忠吗?

康乾盛世的表面繁华下,掩藏了多少“文字狱”的血腥和杀戮,这些还会有谁能记得。
但是方孝孺被诛十族的义烈不屈,却使朱棣永远逃不了一个“篡”字,他这样做值得吗?

难道中华千年的文明传承的英雄都是傻子吗?

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到底是谁错了?

我不明白。

难道是我们中国病了吗?

我们的中华精神、我们的民族魂魄,为什么总是要置于这样尴尬的畏难局面。

为什么我们中国不能够一直做到象强汉、盛唐一样,傲视天下,凛然不可侵犯。

我们中国偏偏还不能在面临外敌入侵的时候,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反而热衷于自相残
杀,自溃长城,屡屡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这样的例子实在数不胜数。

单说清朝末年,饱受欺凌。好不容易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以为祸根没了,中国却迫不及
待的进入了军阀割据、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原来各派势力推翻清朝也是没安好心,也
不过是图私利罢了。

这种做法自然是引狼入室,自取其辱。

很快,日本人就开始让中国明白这种短视、愚蠢的后果。

为什么我们的民族主义不能够做到强国于前,御敌于后,却总是做这些徒劳、近乎自杀
的绝望行为呢?

中国的确是有病。

那么,中国的病出在哪里呢?

战国时期的赵国,赵武灵王曾经胡服骑射,改革兵制,从此骑兵代替了战车正式登上中
国军事史的舞台,赵国也强盛一时。赵国更是名将、名臣辈出,廉颇、赵奢、李牧,这
些都是天下名将,文臣也有蔺相如。

赵国为什么强盛,就是因为危机感,有忧患意识。

赵国之强,在于接壤外族,与匈奴对峙多年,深受其害,所以能够学习敌人的长处,正
是因为长期的与外敌对抗,所以赵国能够成长起自己的名将。若是一味惧之退让,岂能
有此成就?

战国七雄的时候,都是春秋时期淘汰了几十个国家的最后幸存者,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根本就无法生存下来。

但是当秦国强大的时候,六国却发生了变化。

六国胜秦之计,唯有联横。

“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这就是胜过秦国的唯一机会。连同所有弱小
势力,合力讨之。可是六国最终选择了“逡巡遁逃而不敢进”,以及“争割地而赂秦”,
为避免失败,为避免实力损失,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和平和安宁,不思进取,只求苟安,
这就是六国失败的原因。

如果赵国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并且认识到非李牧不能克制强秦,不能敌强秦则赵国必亡,
岂能不用名将而自取灭亡?事实上赵国的灭亡,对赵国的君臣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当一个国家意识到只有民主和科学能强国,甚至说,只有民主和科学能不亡国,这个国
家就自然会倾向民主和科学的努力。

我们不变的宗旨是:我们希望中国强盛如美国,却绝对不愿中国变成美国一个州。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1  发表于: 2002-04-15   
回复:
世事如棋,置身棋中,自然不明,或者说:不在起位,不谋其政的思想罢

想当年,老毛摆棋中国,打败了已经收编了众军阀的中国大部的老蒋

建国后,与周恩来摆棋世界,使蒋全无反攻之力

今天谁欲与我摆棋世界
描述
快速回复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