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爱用“人来疯”一词,来形容很多小孩儿在有客人来时的捣蛋。其心理学上的背景知识
是: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包括用“挨骂”来引起你的关注。这也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喜欢捣蛋的原
因,这里,“挨骂”被用来平衡老师对好学生的“关注”,和对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忽视”。心
理学的研究证明,婴儿的情绪只有两种:兴奋和压抑。也就是说,高兴、痛苦都是从“兴奋”中
分化出来的。“人来疯”证明了“兴奋”比“压抑”要好,哪怕兴奋是“挨骂”引起的。这发展
到极端,带有一点病态的情况就是:受虐狂。这些,与时下网络流行的所谓“眼球经济”相结
合,可以创造出无数的生存之道。
王小波说过:文人做学问总是在真实和受欢迎,在夹缝中生存是如履薄冰的。我不得不说,王小
波实在是太老实了。在刘心武的《5.19长镜头》和理由的《倾斜的足球场》的时代,可能还确实
有文人在“做学问”,也就是还存在“如履薄冰”的问题:前者透视了当时中国社会风貌和普遍
的社会心态;而后者则揭示导致“5.19事件”的社会、历史、心理、文化各种诱因。在十多年以
后,王小波还天真的认为“文人”还有在“做学问”,这是他老兄老实得可爱的地方:他认为还
有人如马老寅初先生那样,把“学问”和“真相”看得比被一切还要重要!
把“文人”们从十强赛一直到现在的足球“评论”,从废纸篓中翻出来重新看一下。从骂米卢、
骂足协、骂名叫李响的女人、唱反调、近乎“肉麻”的歌颂球员,直到把“李明落选”炒作成为
一次“事件”。事实、学问、真相、甚至良心,等等,在这里不过是“文人”们表演的“道
具”,哪里还有什么“夹缝”?我们在网上任何一篇“文人”的足球“评论”后面,点击“发表
评论”进入,几乎都可以看到十几页甚至几十页的网友的“谩骂”,这就是说,在“眼球经济”
时代,“人来疯”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生存之道”了。在这里面,我分不清楚: “文人” 到底
是媒体的“托儿”,还是“寄生”在媒体上的“虫”。
西方的宫廷有一个职业叫做“小丑”,中国的皇宫似乎也有类似的职业,不知四川出土的形态夸
张“汉说书俑”是不是。把深宫中的君王变成读报上网的大众,这样靠“娱人”为生的职业,当
然有他存在的必要,哪怕穿着一件“文人”牌子的外衣。问题是:你不能伤害到别人,或者伤害
到我们热爱的中国足球吧?
在“眼球经济”时代,狗咬人是吸引不了眼球的,“人咬狗”的事情又毕竟不是每天都能遇到。
而没有“眼球”就没有“经济”,怎么办?其中的一个办法是:把自己打扮成狗的模样,对人一
阵狂吠,当然需要对着受到大众欢迎的名人,比如米卢、李明等等,狂吠、狂吠、狂吠。让不明
真相的,看不过眼的看客们来“咬狗”吧。咬的人越多、躲在狗皮下的“文人”们其实在计算着
“点击”而窃笑——如果他们是媒体的“托儿”的话,窃笑的还有手里牵着狗的链子,躲在后面
的名叫“媒体”的“人?”吧。
鲁迅先生讲:“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如果
先生还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加上一句:尤其是,从“文人”听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