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模 糊 英 语――英语学习方法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0  发表于: 2004-03-22   

模 糊 英 语――英语学习方法

中国人被英语困挠太久了,从小学到中中学再到大学和就业。当一谈到英语大都皱起眉头。更有趣的现象,就是拿着六级证书的芸芸在口头交流的时候面红耳赤。许多人就业后再又回头学习英语,几年下来多为可以看懂英语而不能说。社会上面有着各种英语学习班,每每开班大多学员满满。学期结束后,冲上前去问他们‘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s?’他们则目瞪口呆的看着你。其差异程度犹如发现UFO。
2001年是中国年。入世,奥运,还有中国队进入世界杯。各种国际会议相继在中国举行。中国的商务更多与世界合作进行的。似乎英语实际运用一下贴近了人们的生活。大家都期盼着学好英语,纷纷投入学习英语的队伍中。可是几个月努力后发现并没有什么大的长进,便又放弃。英语真的这么难吗?
看着别人一口流利英语我也很羡慕,于是按耐不住寂寞我也加入了学习者的行列。经过半年的学习获得不少心得。在论坛里面闲逛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于学习英语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所以写下此书希望大家共同进步。
当然,我的方法并非最好的,但是我想至少能在学习中解答一些问题,和我实际经历优化一下学习方法。也希望各位英语学习者能共同进步了。
本书主要是从语言原生的的东西讨论英语,让读者对所学习的东西有一定了解之后再对方法进行讨论和总结。最后把方法每个阶段目标进行分析,以求学者自我把握是否真正完成各个阶段。更好的,快乐的完成以前所认为痛苦的英语学习。
《模糊英语》听起来特别怪异,连我自己有时都在想是不是换个更恰当的名字好些。但是实在觉得,书中就是为了先破后立。打破一些牢固的传统的比较落后的,或错误的观念。再树立新的,自然的,符合人思维习惯的观念。《模糊英语》模糊在承认人学东西最初犯错的特点,承认了人对事物认知的逐步性。并利用这些特性加上人好奇的因素把漫漫英语路变成一种小的模块。又在各个模块中加入娱乐部分。快乐并渴望学英语。并随时能掌握自己进步。给广大英语学习者一把钥匙开启自我的能力之门。
当然为了更好的解决读者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我已经开始准备建立网站专门讨论书中没有谈到的问题和不足。也希望大家踊跃给我写信。我将尽力解答你们的各种问题。我的信箱是:[email]silake@msn.com[/email]。




英语学习前的准备


说句实在话,本来我计划中是没有这一章的。可是临写的时候我记起网友常常说到的问题。“我只有22岁了,我没有什么英语底子。我能学好英语吗?”这是一个普遍遇到的问题了。学习英语成了一种门坎,年龄,以前的学历等等。那么需要些什么才能学好英语呢?

第一:学好英语需要毅力。

这句话是老生常谈了,一些英语方法中提到其它英语学习方法不合适的同时也面对运用其它方法学出来的人。这个问题我并不回避。虽然中国以前的英语教学方法是比较落后一点,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学出来呢?正视这个问题所得出的结果来说:英语学习方法永远不是第一位,毅力才是一个人学好英语的根本。有了毅力之后,方法才能简化获优化你的学习过程。
还有一个有关需要毅力的数据就是,我们从小时候学习中文,直到8岁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每天长达十个小时之久的听说练习。那么学好英语要多久呢?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了。八年减去四年对事务认识(儿童需要认识什么是电视,什么是椅子等事务)的时间再减去两年逻辑思维形成的时间之后再乘以儿童二倍以上优于我们的语言学习能力。结果是四年。当然,我并不希望这个数据把你吓回去了。而是让你有点准备,而做好学好纯正外语的准备。
在与朋友讨论中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完成这个阶段后没有效果。起初我也觉得奇怪。所以一直在考虑是否是我方法只适合我个人的情况。可是当我去朋友那里看的时候发现他每天只做英语训练一个小时左右,甚至几天不学习。就算在做英语训练的时候经常脑袋里面想着其它的事情。在等规定的时间到了之后就来问我为什么没有我说的那种感觉或现象。像这种事情我只能惋惜。
当然,从心理学方向来说,毅力是可以培养的。读书的时候,每次看书不到十分钟心里就开始想其它事情了。后来我制定了一个计划,每天看三次书。最初我十分钟就走神,然后我强迫自己下一次多看五分钟。两个星期下来我发现我可以专心的看近两小时的书了。当然,还有一点就是,人的注意力一般在两小时左右。过长之后分心现象就很难避免了。养成这种习惯了之后我发现读书不再那么痛苦了。甚至每天不看一两个小时的书感觉有些无所适从。

第二:培养爱好英语的习惯。

我是个足球迷。说句实在话开始我挺讨厌足球的。大多时候都是一群人把球踢来踢去。和朋友看球的时候,我也很不耐烦的再问。怎么还不进球呀?渐渐我发现足球里面很多值得看的东西。发现看球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再就是听说有球赛就想去看的习惯了。然后对它越来越了解,甚至有时对足球的知识有点如饥似渴。英语也是这样,如果你讨厌它你会感觉简直在受罪。
当然我也在方法中溶入了快乐学习的步骤。但是真正喜欢还是靠你自己培养。
如何培养对英语的喜欢呢?我无法告诉你,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的方式。但是我可以和你说说为什么会讨厌英语的。记得我讨厌英语的原因有如下一些:
背单词:每次听见要背单词我就头大。26个字母拼来拼去。老是差那么一个两个不对。而且背了隔几天就忘记了。回忆起来一年到头学习英语就是背单词。
语法:好不容易把语法背下来,可是考试的时候几条语法凑在一块。只知道用熟悉的语法去套用。结果是另一条语法做为的测验点。捧着满是叉的卷子满脸惆怅。
看英语文章:一看就想知道意思,半个小时没看懂一篇2000字的文章。尤其是中间还夹杂几个不认识的单词更是痛苦不已。
……
如果你是以上的原因,那么我可以帮助你学好英语的。毕竟我的方法主要就是针对它们来的。

第三:制定一个自己学习的计划。

我做事情一直是三心二意的,老爸常说我是虎头蛇尾。每次我都找出各种理由来搪塞我父亲。可是事后想起我真的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吗?其实每个人每天都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我朋友是和我同一天学习外语的,可是每天他都很“忙”。早上起来就要匆匆去工作,然后是和同事吃饭。再就是上网聊天一个小时。然后是查阅新的英语学习方法的资料。顺便看看新闻。等全部做完了也快睡觉了。休息日则需调节工作压力休息一下。每每立志学英语就把《走遍美国》第一课听一遍。天,那课他现在竟然还是不能背。
有个好的计划就不同了,到时候自然觉得要做完这天的事情。然后就会有一种充实的感觉。还有就是在计划旁边留点空格,完成后打个勾并写上日期。过一段想放弃的时候回头看看第一天学的会发现自己进步有多大。而且付出那么多放弃有点可惜了。毕竟英语是越学越少嘛。
当然计划的制定也需要根据实际条件。不要太累也不要太闲。我基本是每天四个小时。刚开始是咬牙挺过来的,后来发现四个小时过得飞快。而且有了计划之后,少了一种对当天学习效果的怀疑。当然这种现象很多人都有,今天学习了一课,但是又感觉没有学什么。而且自己学习发现好久没有进步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英语是个庞大的体系。里面有太多东西需要去学习了。我这里就不罗嗦了,等到后面章节我再一一讨论。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1  发表于: 2004-03-22   
模糊英语学习方法第一阶段

第一步:模糊的积累

我一直觉得人类的听力是一个奇迹,从一个完全不懂的新生儿到慢慢听懂语言。到“贡白”(我极小的时候想吃东西的时候就这么说的,也是我第一次说的话。)可是我们如何从不懂做到能听懂语言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挠着我。我是一个好奇心比较强的人。前些年不是流行胎教吗?所有经历过胎教的小孩比没有经历过的要提早4-6个月讲话。那么胎教是如何进行的呢?我注意到一点就是孕妇听音乐和对着肚子里面的小孩讲话。心中油然而生出,如果小时候父亲对着肚子里面的我讲英语,那么我就要比一般没有那样做过的快4-6个月英语了。还有一个是幼教的例子就是多和新生儿讲话,那么新生儿也会提早学会讲话。胎教是不可能了,那我就多听吧。
于是我借了张《居家男人》的影碟开始听了起来。故事生动感人,描写一个事业成功的单身男人却在圣诞前夜睡觉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和以前分手的女友结婚十几年,生活平淡并且拥有两个小孩的住在一块。经历众多奔波后,他发现他爱上了这个家。可是醒来后又变回一个事业成功的单身男人了。于是他决心放弃事业和以前女友结婚过平淡生活。看完之后抹了抹嘴,心想真是好看。也为男主人宫峰回路转的经历感慨的同时突然发现我竟然全心全意读字幕去了。唉,不管多听就是了,于是我打开音响再播放一遍。开始除了从门响,汽车声判断出情节发生到哪里了,后来……后来醒来的时候发现电视是兰屏嘛。
我有个特点,遇到问题喜欢找出原因来。没有效果是因为睡觉和听少了以及有字幕。于是我马上准备借一百部片子来看,而且是没有字幕的。找了好久被我发现了迪斯尼的动画片《亚特兰迪斯》。然后用火柴棍支着眼镜(此处有危险动作,请小孩切勿模仿)开始看起来。故事是亚特兰迪斯发生战争后沉没了,然后年青人带领人发现了这里。结果有同伴叛变,于是打仗,正义得到胜利。年亲人赢得美人归。而好的同伴得到了钱的传统迪尼斯大结局。(当然真正故事情节不是这样的。)颇感满意,我竟然能听懂了一些了。奇迹出现了,再坚持99部这种片子我就是英语高手。想象着同伴看我侃侃大谈特谈英语的时候的样子。哈哈。哎哟,口水都差点流出来了。为了让自己更骄傲我决心关掉显示器继续听一遍。经历掐大腿,抹风油精之后终于听完了。可是还是一句不懂。甚至前面听懂的我又不明白了。
于是手中拿起水果刀,口中说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门响了,父亲回来了。
“你在家里用普通话叫什么呢?”父亲问我。
“普通话?我刚才说的是普通话?”
“嗯,怎么了?”
我仿佛获得了一丝灵感,我的方言是怎么形成的呢?不就是听的方言,既然我是要学和美国人对话的英语,那么我就听美国人说话。但是美国也有地方口音问题,那就选择美国比较通行的“纽约地区口音”来学习。这叫学那种口音的英语,就听那种口音的英语。对了,还有小时候我听着各种语言(因为我们家乡的方言和普通话差异特别大,而父亲在外地参军。所以我经常听到来自各地人说话。)也从来没有感觉听不懂的情况。为什么我现在听英语不行了呢?“爸,你不是说我小时候能和上海人对话吗?”
“那哪是对话,是人家逗你玩。你那也不叫听懂,但是后来你会说两句上海话了。我都不明白你怎么知道那两句是关于吃的。”
哦,原来是这样,听着听着就会明白。这难道不是听的奇迹吗?于是在方法中写上“听相同的句子,不断重复,听着听着就会明白。”这句话。
接下来就是要考虑如何听的问题了。如果单纯只听,我是不明白说什么。看《亚特兰迪斯》的动画片我不是明白了一些吗?对了“用眼睛加耳朵进行学习。”但是还有个问题,就是听着听着我会睡觉。那么就找小的英语场景的对话,然后不断听。
时不待我,我出去就买了《走遍美国》。因为它是描叙纽约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教育片嘛。
首先我默念着:听相同句子,不断重复,听着听着就明白。注意观察,用眼睛加耳朵学习。然后开始看第一遍。除了我了解的:“Excuse me. My name is Richard Stewart. I’m ? ”之后我就不怎么明白了,好像中间有其它人的姓名问答,和其中男女自我介绍和家人介绍。但是大概情节我还是看明白了。第二遍开始了,原来是接下来是‘I’m a photo grapher .’也明白这个词的意思,但是我还是查了一下字典发现‘photo’和‘grapher’是连起来的一个词。但是第三遍的情况还是差不多。尤其是photographer后面的感觉听不到似的。
等等,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我查了字典后,读到这个词的时候就去想拼写方法去了。而且还在想中文意思是什么。又听了一遍,效果还是这样。实在是烦躁,于是打开音乐便听起歌来。歌曲是《樱花 L.A Tokyo》,听到歌词“L.A的夜 想Tokyo的街 拨了电话 你的房内 没有人接”的时候我便停下来了。中间夹有英文单词,但是一点也不影响我听下一句。但是听英语的时候我却遇到不太熟悉的词就听不下去了。还有当我听“Excuse me.”的时候发现,我并没有去想拼写方法而且也没有要用中文去思考出意思来。难道是熟悉之后就会只注意不熟悉的部分?可能是这样吧,于是我把第一课第一节整整听了三天。每天几乎都在二十遍以上。终于听懂了大部分。也得到一个经验“英语要单纯的去听。”什么叫单纯去听呢?单纯听就是,不要翻译,用意识把握。但是对于不太熟悉的单词开始的时候自然有点象拼写方法的现象。后来就不怎么想了。而且由于根据场景推断出来的英文,所以对单词也是用意识理解的。比如 Richard 给Vann和她小孩 Gerald照相的时候说过几个单词“Terrific”,“Great”,“Nice”第一个我是不明白什么意思的,但是我推断觉得有点类似于“好”或“不错的意思”。
问题出现了,那个叫Alexsndra靠后面的好像是介绍自己家里的对话和Richard的介绍相集前面部分不太明白。那么我听懂的是那些呢?是画面上面有的动作提示的部分。
正烦恼着的时候,姐把小孩扔过来了。小孩真是皮,一来就满地爬起来。我又开始播一遍正听着的时候,他过来问我 “那个叔叔手里拿着什么?”
“是照相机。”
“哦,我也要照相机。”他说道。
“那你准备用来做什么呢?”
“照相机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他反问道。
天,我简直要亲这个小天使,我一直苦恼的不就是这个吗?每次听的时候总想明白什么,可是就是不明白。比如以前听到“激光视盘”的时候,我一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可是我记住了这个词,然后等看了相关介绍后才知道是用于存储数字化资料的。而学英语的时候我把它和中文等同起来了。每次听到一个单词,我就不自然从大脑里面找出这个东西来,可是中文我也积累了好多年才明白一些东西的,那么英语呢?不是同样需要以后来解释吗?但是虽然明白这点,问题是我要怎么解决这些听不懂的部分呢?我依稀间仍然觉得还要做些什么的。于是我问我的侄儿“你说照相机是做什么的呢?”
“叔叔玩的。”
对了,小孩在学东西的时候就是这么模糊的。他们喜欢把东西归成两类:第一类是玩的,第二类大概就是用的了。然后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归类越来越细。就了解“照相机”是娱乐用的-》是一种可娱乐的器材-》是一种可以把图片拍摄下来的娱乐或工作器材。那么在听的时候,听到不认识的单词我们同样可以象儿童一样先归类,再细化。比如 Richard 介绍相集的前部分,可以由后面介绍家属了解是人。但是由于我听懂了一个steelworker。所以可能是各种劳动者。
第一课第一节我听了7天。实在听不出更多的了。于是进入第二节。我惊奇发现第一遍我听出的内容远比第一节第一遍听懂的要多。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在第一步,模糊的积累里面做了些什么事情:
第一,选择适合自己的录像带。片长不宜过长。注意要求对所表达语言有相应提示。
第二,不要在意中文意思,而是单纯的、重复的以句子为单位去听。
第三,并且仔细观察人物行为,把相应的句子意思推测出来,直到把句子里面推测出来的单词不再感觉陌生。这种非陌生要求是听到直接从大脑意识反映出感觉来。而不是去追溯中文意思或拼写方法。
第四,把听不懂的句子的单词单独抠出来进行大概模糊分类,尽量做分类到细化。

%注意:在听的时候一定要以句子为基本单位去听。这样才能判断和推测你所不认识的单词。而且不认识单词在系列教材中每句话里面不会出现超过3个。所以一般都能至少达到分类。如果完全听不出,暂且保留。 其次一定不要翻译。只要意会大概意思便可。也不要推测出单词找词典确认。因为辛苦建立起来的英文单词至意识的大脑通路会瞬间被英汉词典所摧毁。万一要求及时确认,也必须通过英英词典解决。


理论部分讨论:

从动作推断句子单词的可能性讨论。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经历没有。当碰到很嘈杂的环境里面。别人指着一个东西。口中说着一句话。虽然你没听清楚,但是你会自然把东西递过去给他。老外来中国买东西,没有翻译的情况。也会指着一个东西说“That.”你也会明白大概是“那个东西”的意思。当然一系列复杂动作之后所表达的就不是那么清楚了。但是如果你了解其中部分字的话,那么也能很快推测出中间的意思来。至少能达到归类的目标。
下面我来做个试验,我很垂头丧气的表情说“这次考试又不XX”。很自然你会想到“及格”。当然也可以想到“理想”或者“好”等等,但是这并不太影响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当然也有很多情况是根本就是错误的理解。那么我会在下面会讨论对于推测出来的错误方面的问题。

模糊分类的讨论

说起来这个特别符合人自然学习和认识事务的过程。最初我们认识的东西都是非具体把握。或者是现象把握。比如说“电”对于小孩的理解是“有点危险,但是能让电视显示图象,冰箱有冷气和产生光线。”当然包括有些错误的理解“电是墙里面产生的。” 对于相对大一点的小孩就明白了“发电和发电厂的概念”最后越来越大,越来越了解了“电”这个字的含义。也不会有电是墙里面产生的趣事了。
还有,我们现在的语言中还是有很多并不了解,但是却能使用的名词现象。比如“夸克”如果你没有看过专门的介绍文章,你知道是什么吗?但是你会自然归类为可能是科技类的东西。但是随着你看了相关文章之后,你自然会明白多一些。
当然,任何事务的认知是个逐步和切合的过程。之所以说切合,按唯物注意观点来说。不可能完全了解一个事物的根本本质。只能是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2  发表于: 2004-03-22   
切合。所以模糊英语也是一种在不断切合的过程。
还记得我上章讨论的,语言的人文习惯吗?模糊英语就是避免了对文化背景的忽视。由于直接观察后推测出来句子的意思,所以你犹如经历。也会相应的在相同场合表达。


对单词或句子错误把握的讨论

其实中国人学习一直有个误区。就是学东西一定要做对,做好。可是事实上面人总是会换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小孩不摔交怎么能学好走路呢?人大部分事情都是从错误中学过来的。事实上,我以前一直分不清“左右”这两个字。哪个是左,哪个是右。但是最后我就明白了。如果做什么东西一下就对,那么每个人都是超级天才。记得阅兵式,每个士兵每一步是75公分。但是为了这个75公分要训练多久?大脑对于错误的纠正并没有牢不可破的现象。而且纠正起来只要注意方法非常迅速。
而模糊英语学习方法也并非这个时期就结束。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努力后任是错误或不了解并不可怕。这样能引你更有兴趣去弄个究竟。而这种错误反倒比正确来得深刻。也就在最薄弱地方变得最强。


对于听的时候要以句子为单位的讨论

我想问你,“歌手”这个词的“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意思,句子也是。如果单纯以单词为单位。会碰到诸如多个意思选择的问题。也是传统翻译习惯英语的最大弊病。把单个词意思抠出来然后再按中文习惯组成句子。如果你抠出来的单词所对应意思错误,那么组合出来的中文习惯的句子又怎么可能对呢?举个例子说“You name the day.”按传统翻译习惯抠单词 “你” “名字” “天”正是因为把握错了一个单词,其余全部都含糊了。如果直接用英语句子把握,我想意思要和原意近得多。或者直接把它在相同场合,相同情况使用就是了。如同我们对成语使用一样。

对于不要翻译的讨论

我想做为这里的课后题目,留给你自己做答。如果有不明白可以参看第二章。但是这点是英语学习的精髓。

第二步:熟悉模糊的积累

但是接下来的第三天我也同时发现《走遍美国》第一课第二节无论如何有几个地方听不明白。警察指路的对话部分的句子和单词还可以归类一下,可是Richard 老婆在电话里面的那一段对话有如天书。没有场景让我去推测。我陷入苦恼中。虽然我尽力想更多知道她在电话中说的是什么,可是最终失败。想来已经够筋疲力尽了。无趣中便到街上去溜达。
深秋的季节,但是到处还是人头攒动。当然少不了我的一项爱好,看美女。我初中的时候就知道,如果你盯着一个人看,然后露出很惊讶的表情的时候。别人就会感觉身上有什么地方不对劲。迎面走来一个淑女。我便先假装飘一眼。然后再又带着觉得很奇怪的表情盯过去。果然不出所料,淑女对着自己满身去看,希望找出自己身上让我惊讶的地方。再回头看我的时候,发现我站在那里坏笑。这就是一次习惯与非习惯的运用。语言也是这样,习惯了。就觉得自然是这样。就像现在网上流行“美眉”是女孩子的意思。倘诺对着一个从来没有接触网络的人来说“美眉”的时候,他会很带着疑惑的去想你说什么。虽然他只道“美眉”在你的话中代表一种人或物。那么我们是怎么认识这种新名词的呢?在语言交流中,首先我们是习惯它的发音。也就是产生了模糊积累。其次就是能说。再次就是非准确的使用。什么叫菲准确使用呢?就继续拿“美眉”这个词来说,我可能认为是“美女”的意思,也可能认为就是“女孩”的意思。虽然有细微的区别,但是我还是可以生动的拿来和别人聊天,并且也表达了我想说的。虽然不是很精确,也就是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淑女走过来了“好你个死呆子,又在戏弄我。”
唉,没带眼镜。连初中同学都没有看出来。“没想到你变这么漂亮了,刚才我是惊讶你如此美丽的表情。”对于女孩,称赞远比道歉要有效得多。这就是熟悉了后的经验。
“哦,是吗?”她的表情明显很高兴。“对了,这些年,你在哪里混?”
“白天兼职擦皮鞋的,晚上冒充要饭的。你要知道现在人同情心少了,混起来挺难了。”
“别逗了,对了你还踢不踢球?”
“踢呀。”
“还是那种不怕丢丑的个性。”我一向知道女人逢吃亏便报复的,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她接着说到“那时候,你看了两场就认为自己掌握了足球知识。勇敢杀入球场。然后被别人连续带球突破。……”
她也算厉害人物,说起我的丑事来一点也不忘记。突然,我感觉一丝灵感。如果把听英语相当于我看球赛。那么说英语就是足球练习了。如果光看球赛虽然也可以在足球技术上有点提高,但是也会非常有限,所以实际的训练就更为重要。而且,但是练习足球的时候我就常想。如果我从小就学习就会踢得如何如何好。拖到现在只好强化练习,以促进身体协调和球感。而足球的基础动作(指跑动,踢球,带球。而有目的跑动等则不属于最基础了。)和语言又同出一辙,那就是都是在意识中把握想做的动作(想说的话)。那么语言由于后天再学习的话也需要强化练习。
那么如何强化训练语言的说而把它与意识结合呢?虽然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进了一步,但是新的问题又再次出现在面前。
在没有得出如何强化的方法之前我便开始按常规对着《走遍美国》的录像开始跟读起来。虽然以前在听的时候,感觉容易。读的时候就开始痛苦万分了。刚开始的时候舌头好像有点呆滞。很多地方都读不到。英美人士说话速度相对于我比较快。我只好选择听一句,读一句了。随着上百遍之后,我觉得慢慢可以适应他们说话的速度了。于是自信满满的我决心把自己声音录下来,感觉一下劳动成果。
为了让我自己有成就感,我选择的是我自己读得最满意的一遍录音来听的。当我自己听到我的声音的时候,我感觉是个大舌头在那里呱啦呱啦。实在痛苦万分。这是多人都经历过的眼高手底的现象。这是需要强化练习的思想变得更加迫切起来。
闲来无事,打开电视。电视在播放一段相声。有一演员就在说绕口令“板凳宽,扁担长,板凳比扁担宽,扁担比板凳长,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板凳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我也照着念起来。没几句我就错了。再练习几遍之后我也像模像样的读得可以了。兴趣来了,便又录下来自己欣赏。一听发现和我英语一个毛病,部分地方很含糊。突然想起旧社会艺人练功。早起就大声练习。我便大声练习这段绕口令。几十遍后的录音让我颇感满意了。我开始注意到大声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去注意要说的绕口令的内容。而且声音缺陷十分明显的暴露出来。在改正后就自然准确的说出来了。那么英语大声快速去读的话,自然会也在说的时候与潜在意识挂钩。于是我便大声的,快速去读《走遍美国》第一课第一节了。上百遍之后。终于有一种老外说话的味道了。
当然,结束大声朗读的方式是,我可以同步跟着录像说脚本。宛如我是一个配音演员一样。还有在大声朗读的同时我继续着听《走遍美国》第一课第二节的内容。

好了,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在这一步里面做了些什么事情吧:

第一:大声而快速的跟着录像一句一句的朗读。只有这样强化的朗读才能让自己的自然意识来说英语。

第二:录下自己的声音,听一下自己发音与录像发音的区别。找出不同加以改正。

第三:同步跟着录像说脚本。直到像原版配音一样协调。


%注意: 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大声快速,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高熟悉程度。虽然小声跟读也可以达到这样效果。但是花费时间长,而且在听自己录音的时候很难找出自己发音的缺陷来。 在大声朗读期间(那些天),不要停止继续听后面的录像。我的经验是,大声朗读之后,发现听新的录像会发现很多以前听的时候忽略的地方。 读的时候,千万别看原文。


理论部分讨论:

为什么开始的时候要听一句读一句

因为记忆里面发音往往会有一定偏差。比如我们在听某个演员模仿伟人讲话的时候,虽然无数次听过伟人讲话,但是很多时候就是觉得伟人是这么讲的。但是如果实际的把两个人的声音同步播放,就会迅速发现不同来。记得读书的时候。看到外地的相声演员模仿湖南话。虽然已经很接近了,但是还是有很大区别。这种判断只有湖南本地人才能很容易做出来。而外地人很难找出区别。因为他们对湖南人说话更多存在记忆里面。而我们毕竟不是英语为母语的人士。所以在自我学习中应该以他们为范本努力模仿。

快速朗读的必要性

快速朗读,其实是判断熟悉的主要依据之一。只有熟悉了方能快速朗读。这也是没学太久中文的老外说中文为什么特别慢原因。而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快速说话。毕竟我们太熟悉了。所以在强化朗读中,我特地加入了快速朗读部分。

清晰的必要性讨论

确实,在朗读技巧上面,我借鉴了很多李阳英语教学方法的特点。但是我并不把清晰强调出来。因为清晰和准确两个中,我觉得准确更有必要。而我不断强调用听录音来确认自己读音。其实就是强调读音的准确性。当然,如果你觉得清晰也重要的话,你自行可以加入去练习。但是,我还必须说一点是,中国人是用嗓子说话,老外是用腹腔,胸腔,喉腔,口腔,鼻腔说话。所以清晰可能误导到用嗓子说话的结果。

背诵和读到可以同步说脚本的区别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3  发表于: 2004-03-22   
背诵的时候,人的精力是在回忆。而同步说脚本,是在图象的刺激下自动说出来。相对于来说同步说脚本远比背诵要难。但是更接近于自然语言学习状态。就是不经过思维说英语。这点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需要贯穿的一条核心理论了。虽然学习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思维后才说出来的,可是你会发现练习多了之后自然就不需要去考虑之后才能说出来。这个由于这个阶段还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我留以后的章节再讨论。

读的时候,可不可以看原文的讨论。

读的时候不看原文的目的性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不看原文,可以更专注于单词的放音。请不断记住,语言很重要一部分是声音的载体。
(2)、不看原文的大声朗读,可以在朗读中突然发现有些单词其实是认识的,但是听的时候没有注意,而遗漏过去了。这样对这个认识而又遗漏的单词记忆自然会特别深刻。
(3)、看完原文后,由于以前单词发音不正确。会自然以不正确的发音来读课文。这样失去了纠正的过程。

有些句子无论如何跟不上录像速度怎么办?

这种现象确实很多,但是我发现只要努力坚持,多读就可以解决。

有些长句子,是改成短句子读还是直接用长句子自身长度来读?实在一次读不出怎么办?

这个我觉得以录像里面人物原话为标准,如果他说完一部分有较长停顿,那么你可以按停顿拆分成几句。如果录像里面的人物没有过长停顿,我想你一定能做到的。
太长句子,没有过长停顿的,实在一次读不出,那么可以先自己拆成短的,把部分读熟悉后,再整句读出来。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挑战来面对。你会发现征服这种长句子有一种成就感的。


第三步:部分解释模糊部分

我在听《走遍美国》第一课第三节的时候听到Richard 对 Robbie说“Alexandra’s a high-school exchange student from Greece.”里面的“exchange”时候突然对第一课第一节里面听到Alexandra说的“I’m an exchange student.”里面的“exchange”有所回忆。前面我把“exchange”归类为修饰学生的,且代表一种学生。现在知道了是“from Greece”那么很容易把“exchange student”定义为 从外国来读书的学生,有一种叫做“exchange student”。好奇心驱使我拿出一本英英词典查到“exchange”这个单词解释为“To give in return for something received; trade:”很明显是一种经过某种协商后交换。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因为我对“exchange student”还是停留在概念上面。无聊中,打开电视看节目。有个节目里面正好谈到关于“交换学生”。他们是这么说的,在欧美国家中,每年总要把部分学生和其它国家的学生交换,以让本国学生熟悉他国文化,教育。中国也有这种学生,被采访的是中国到 比利时 的交换学生。此时我才完全明白了“exchange student”和中文“交换学生”的意思了。又让我想到一句话“语言是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关的。”
但是,我这次是个极大的巧合,也就是说我在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出现了什么。我开始为其它模糊积累的句子和词语担忧起来了。
其实如果你细心的话,你会发现第一、二步我在刻意模仿语言的软环境。第一步如同小时候学语言的听,第二步,如同小时候学语言时候的说。那么问题就来了,比如我们不懂什么是“电视”的时候,我们会问,而且旁边有人会回答。可是我在学英语的时候就没有人给我回答。我该怎么确认我想知道的意思呢?
邻居家的小孩敲响了我家的门。小东西读三年级了,语文成绩一直不错。当然也是他喜欢问的结果。一进门他就问我“叔叔,你知道‘朦胧’是什么意思吗?”
“哦,你觉得是什么意思呢?”我反问道。
“字典上面说是‘模糊不清的样子’,但是我还是不太明白。”
“你看见过雾吗?”我又问道。
“嗯,看见过,很多东西看起来很模糊。”
“对了,这就是一种朦胧的感觉了。”引导他认识到这个词的意思我感到很满足。他也很高兴的离开了。
可是迷茫又回到了我的心头。我所归类的词如何细化呢?想起刚才于邻居小孩的交谈过程。他学习“朦胧”这个词的时候就经历了如下几步:
一、对读音熟悉。
二、 能基本准确的读出来。
三、 借助字典寻找对应解释。
四、 询问别人确认意思。
前一,二步我们已经在前面做了。那么很显然我需要做第三步。我几乎没有犹豫的捧起了一本英语字典来找出其中的意思来。真是捷径呀。我沾沾自喜的看着不懂单词的中文意思。看了几个单词后我就开始浮想翩翩了。如果我直接把单词就这样记住不就可以了吗?还弄个第一步,第二步做什么?记住字典里面单词我的外语就出来了。抬头望了望蓝天,心中无比激动。想我读书的时候,一到考试就开始背单词。那么辛苦而且还考不好。今天让我发现……。我又疑惑了。读书的时候我就背单词,就是学不好外语。我现在又来背呀?等等,中间肯定有问题。
回想第一步的时候就出现过,由于想单词中文意思去了,后面的句子就听不到的情况。后来不去想中文意思就慢慢听懂了一些。现在我怎么又走回头路呢?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无聊中翻开初中时候的作业本。其它科目还可以,但是数学的几何却很差。老师为了教我学好几何可是煞费苦心。我记得我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学不好。最后老师是这么说的“你应该多去想想空间的三维物体,培养你的空间想象能力。”于是我真的照老师说的在大脑里面去想象点呀,面呀,和立体几何图形。也就三个星期左右吧。我几乎可以看见题目的图形就知道哪里平行和垂直了。为此数学老师常常把我作为范例告诉其它学不好几何的同学。我高兴了好久呢。回想起好久没有那种天真而快乐的感觉了。
等等,如果我学好几何是我直接去提高我的空间思维,那么英语单词呢?那应该是英语单词用英语的理解能力来解释。
但是如何算真正理解了英语句子或单词呢?事情总是这样,解决一个小问题,或向前走一步总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的。瞧,这个便又变得迫切起来。说实话,每每去自己判断一个单词的意思的时候,其实心里老是想知道它的准确意思是什么。所以特别想去看看中文意思,似乎这样才能真正确认自己理解的单词是否正确。无聊中便翻开一本老书。1996年第六期的《奥秘》。(附带说明一下,这是一本面向中学生的科普性图文杂志。)封面的故事便吸引了。故事名称是《百慕大的第四角》。它的第12幅图的介绍是这样写的“总而言之,如果用构造地质学的尺度来审视的话,那就有必要把近期以来黑海所发生的众多的各种反常现象加以归纳,使之系统化。有人推测也许到构造地质的变化莫测停之时,黑海就将与太平洋连为一体。”。我是匆匆忙忙看了过去。突然我停住了。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地址学一种,关于地理板块学说的东西。这种理解精确吗?其次这段话讲了什么?天,我成了连中文都不懂的人了。我只能老实承认的是,我大概明白说了什么。可是,我的理解能力已经远远超过高中生呀?
我有些兴奋,但是也不但告诉自己要静下来认真想一下。首先,他却是设计到了专业的名次术语。其次在我不断反问的同时,我明显比第一次认识要深刻得多。再次就是我自然的把东西用已有的知识归类了。比如“构造地质学”。最后就是重复看了这段话几次。
那么我学习英语方法中就必须有相应的解决方法。归类我已经做过了。那么反问、重复和对专业名词认识的精确性这两步就是接下来的关键问题了。
显然重复是最先要做的。如何重复中就是首要和必要的问题了。找到关键后,我开始面带笑容去研究一个中文词汇的学习——“朦胧”。我们可能碰到这种情况,就是“外面有雾,景物看起来很朦胧。”这种重复的读这个句子几次,自然就明白了。但是还会碰到“他眼睛里透着混浊,朦胧的看着周围的事务。”如果假设“混浊”也不懂。你读多少遍才能理解呢?
答案就在这里了。我出去找了一本《柯林斯青少年词典》回来。选择它的原因是,它几乎都是用常见的,并且你熟知的英语单词来解释你想知道的英语单词。比如fierce的解释就是:A person who is fierce looks or sounds angry. 当然也有解释中还有你不懂的单词,那么就请先将不懂的单词的解释找出来了。又比如angry不懂是什么意思。那么就找出它的解释angry: If you feel angry you are very cross. 现在cross 是不懂的,那么继续查找它,直到没有不认识的单词为止。
好了,你该重复起来了。请从查到的最后一个单词的解释大声读起来。因为它里面没有其他不认识的单词。便于你理解。为什么要读呢?我想你在第一步绝对遇到过,听起来简单,读起来发现很困难的事情吧。那为什么要大声读呢?只有大声,你才能在读的时候发现你读音的问题。还有,我要特别说明一点,请把耳朵带上。仔细听听你读的是什么。并且读几遍后,不要再看着字典来读。接下来,请忘记到底读了什么单词,你要注意的只是你的声音是否和前面读的感觉一样。
我想你开始对我上面要求一头雾水了。我来做一下解释吧。我们来假象我就在你旁边和你说话的情景(麻烦你把我想帅一点行不?我发现你老想着猪八戒。^o^)。我正在对你说话“‘我一定会学会英语的。’来重复这句话”。然后你跟着重复。现在我问你,重复起来困难吗?应该很容易吧。(感觉重复起来困难的,请回小学读书去。我这里不辅导小学生。^_^)。这是因为我们对中文使用了不知道多少遍的结果。绕口令重复多了,也会这样的。其次,我想问你,你重复我要你重复的话的时候有没有去想里面有些什么汉字呢?自然就重复了。只有这样这个单词才会是你的呀。所以我才会有诸多要求对你。但是不要觉得容易,我还有一个要求你做的就是请用你刚读完的单词造句,最少7句以上。


好了,我来总结一下这节我说了些什么问题吧。

第一:放弃精确理解英语单词的错误思想。用比较初级的英英词典,并且按读音规则从字典里面找出对应单词,来学习碰到的不认识的英语单词。

第二:大声朗读这些英语单词。并且最终做到离开书本,忘记读的是什么形状的英语单词。最后到脱口而出。

第三:了解一个单词后,自己造句。最少造7个以上的句子。


%注意:读不熟悉的英语单词的时候,最好用软件确认一下读音。而且于磁带对比一下,单独读和放在句子里面读的区别。读的时候,不要忘记留神听一下自己读了什么。确实,我承认大声读的时候很容易不怎么注意去听自己读了什么。更多思想是不断告诉自己我这句要说一些什么英语单词。但是这恰恰不是熟悉了之后的表现。就像汉语说话一样。说完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说了那些单词。而注意听自己读了什么有助于加深记忆。虽然,结果是被下了这个所读的句子。但是我不同意用背的方式来通过这一步。因为背的方法解决的只是这一句的问题。而我的更多为你以后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更轻松的解决。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4  发表于: 2004-03-22   
理论讨论部分:

为什么可以不精确的知道单词意思,而且强调改变思维。
其实,我在努力更新一种观念。首先我来讲一个实际问题吧,就拿你没使用计算机前。你会感觉到计算机的方便性吗?我常常听到很多人说,“其实计算机只是种工具。不学也罢。等学会所耗费的时间远远多余你用它办完事情的时间。”可是,当你真正学会了之后呢?你会发现,确实花了很长时间学会了。可是我可以用它解决更多的事情。并且在更多事情上面有效率。
而希望对事务精确把握,是人的一种特性。可是这种也是有一个自然的周期过程的。只有把“构造地址学”有一定了解的人,才能说出这个名词的意思呀。而这个了解难道不需要一个过程吗?我先说到这里。我会在后续阶段教你如何把这种不精确性更加精确的。

为什么强调读到最后要放开书本,并且不要去想单词说了什么。
其实我要说一个你在学习英语常见的问题。就是当你背了几百上千的单词后。发现只是这种单词的对话却听不太懂。甚至几乎没有听懂的情况。你想过为什么没有?其实道理很简单。对于理解,实际上面区分为文字理解和语音理解能力。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这两种理解能力。这种语音理解是需要训练的。所以,我要求你放开书本,不要去想单词形状目的也在这里。
还有一个放开书本的目的。我先不谈这个目的是什么。我来说个科普知识吧。人类在感觉(看,听等方式)事务的时候,首先就是把得到的事务放在暂时记忆区里面。然后运用相应大脑器官来分析得到结果。比如说,当我们听到“你在干什么?”我们把这句话放入大脑暂时记忆区,然后迅速调用声音理解的大脑部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脑语言区。)进行分析。而这种暂时存储区域也是相应的,就拿声音来说。有语言区域,音乐区域等。这种区域都是经过相应的训练而形成的。对于外语来说,这个区域几乎很小。但是如果你不断强化的话,那么这个区域自然会增长起来。所以放开书本的读就是在强化这个区域。而且前面第二步里面我也要求大家做了这件事情。只有这种训练后,你才能像中文一样。别人说完一句话的时候,你能迅速复述出来。而显然英文现在还不可能。


这种训练后,对不熟悉的单词的感觉是什么?
突然想到的这个问题。但是同时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比如我们听到“silent”这个单词的时候,如果不熟悉的话,那么自然要去感受“si” 和 “lent”两个部分。而熟悉后,“silent” 自然成为了一个你所认为的音。之所以说是你所认为的音是,你说这个词的时候,不会考虑它是怎么读?怎么写?想表达这个意思的时候,自然就出来了。你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当时说了什么。这个你可以去自我对比一下特别熟悉的英语单词和不太熟悉的英语单词获得结果。
那么追求这种结果的目的是什么呢?你可以准确的听了,当这个单词在瞬间飞驰而过的时候,你脑袋里面瞬间明白意思。还有说的时候,发现它自然从嘴中跑出来。

为什么要造句7个以上呢?
造句我想大家都明白,为了更好的知道它的用法。或者在模仿例句造句的时候明白它的大概用法。而7个以上似乎就有点困惑了。是不是我对7特别感兴趣呢?
我必须要承认这点,我对7特别感兴趣。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7有很多特性。比如洗牌7次之后,它的打乱程度最大。其次记忆学里面,对事务经历七次后效果特别显著。虽然记忆学同时也强调周期性,可是在低于7次以下,感觉有点自我敷衍。所以我才强调了7。但是不是绝对了。^_^。



第一阶段的经历

第一阶段我持续了近三个月。把《走遍美国》全部学习完成了。中间跟着故事情节心情起伏。感觉自己就是他们家里面的一个成员。我也开始慢慢理解美国人处理问题的一些习惯和方式了。好了,少在这里罗嗦了。还是说说中间遇到的现象吧。

现象一:听的奇迹

我开始的时候,是三、四天一小节的速度来听的。可是到第六课的时候(差不多一个多月),我发现每天很轻松的混着日子了。很多单词我太熟悉了。所以我的精力只是稍微注意一下不怎么熟悉的。以前感觉说话很快的老美开始讲得慢了。 那些细小的发音,一直以为他们忽略没有说的发现也都说了出来。而且哪里有不认识的单词,不像以前一样。连后面认识的都听不到的现象发生。我对不熟悉的单词的判断越来越快。于是我把听新课文的时间缩短了。
到第十六课的时候,我发现我开始一遍下来就是80%以上的单词清楚听到。并且越来越开始难集中精神去认真听了。我更多的时候在努力去找寻不懂的单词,如不这样我大部分时间自我感觉很明白说了些什么。而且和他说完理解几乎同步。
到第二十四课的时候,我更是发现,我可以在有点大脑分神的情况下面听到他们说了么。甚至有时候,我同时在做一些其它的事情。
当然,不全是好消息,坏消息也很多。比如我听VOA标准英语的时候还是特别迷茫。看英语电影的时候效果没有看这里好。我自我总结了一下,问题有许多。一是习惯了他们的发音。二是单词数量显得有些过少。三是,缺乏图象的辅助。我且把听碰到的主要问题留在这里。

现象二:说的奇迹

记得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第二步简直让我痛苦万分。录像中他们说完,我却死活不能跟着说完。更多是听完就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自己读出来感觉无从下手。听自己的录音更是感觉在抢着读完这些句子。还有就是当查到单词,读了几遍丢开字典的时候。天,我刚才读的是什么?但是读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过程。总是在大声读的时候,我感觉有种征服感觉。可是也让我感觉我是否方法上面有问题的最大疑惑。我几乎有点咬牙下去的。
第五课的时候,我发现开始不那么困难了。虽然,还是有点需要练习许多次才能跟上。但是远远比开始的时候要轻松多了。
当学到第十课的时候,我发现我晚上做梦也在说英语。奇妙的感觉。还有我听自己的录音开始变成一种自我欣赏的快乐。甚至我特别喜欢听到的是个长句子。有点和录像原始声音比速度的快感。
到第十七课的时候,我发现我经常突然就说几句英语。
当然,也有很多痛苦的事情。第一:其实到第十课的时候,我就能自由表达一些句子了。可是还是感觉老在想用个什么单词来表达。第二:有些意思想到了却不能表达出来。第三:还是有点先中文思考,后英语的习惯。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现象。具体需要到那一课才能发生。个人情况就不同了。所以强硬要求自己在哪课出现什么现象是不可取的。
更多,第一阶段是一个基础过程。也是最难的一步。所以我希望大家多多努力。真正用心,下功夫经历过去。下面附一张我的第一阶段每天必须填写的表格。

学习日程表格
日   期____年__月__日所听课文第__课第__节
所读课文第__课第__节所查单词数__个
听后效果总结
读后效果总结
第一遍后对课文解释
最后一遍后对课文解释
总 结
好了,第一阶段过程基本讲完了。你也了解方法的大概之后,我就可以和你具体讨论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了。
其实我一直在刻意的模仿一个语言环境给你。把你自然的置身于英语世界中。我们可以观察一个小孩如何学习语言的过程。他们在学习语言过程的时候,难道不就是这样的吗?我先说说看录像的原因。很多英语学习方法中强调要听录音,而不是看录像。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那么我知道一件事情,就是盲童往往比正常儿童需要学会语言的时间稍微长一点。还有就是,清朝到美国的第一批中国移民,他们如何学会英语的呢?他们大部分连一个英语单词也不知道。如果单纯听,他们会知道美国人表达什么吗?其实人很自然在很多时候通过眼睛去观察对方,从而了解对方想表达的意思。而在国外学习外语的人也在用眼睛学习。了解一部分后,在学用眼睛看不到的部分。这是规律。单纯听就会自然回到用中文去理解英语的过程。说到这里,我把我方法中重要一点讲出来,那就是用意识直接和英语挂钩,不再借用中文做为中间的桥梁。
有两个实例应该可以证明一下我的观点。那就是同样不懂外语的大人和小孩,到国外。小孩往往先学出英语来。中间在记忆力上面确实是有区别,但是还有一点必须注意到的是。小孩还胜利在对事务的不太了解上面。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大人看到或听到“fireman”的时候,往往习惯先与中文的消防队员挂钩。而小孩却直接吸收。他们可能只能模糊把握一下是中文的消防队员。这样在谈到这个名词的时候,大人就会经历“fireman” -> 短暂记忆存储区 -> 语音分析->对应中文意思 -> 意识理解。而小孩经历的过程则是:“fireman” -> 短暂记忆存储区 -> 语音分析 -> 意识理解。别小看只少了一步,这步恰恰就是母语和外语的区别。
我清楚知道一点,无论我如何模仿这个英语环境。我都无法做到很重要一个,那就是英语交流。我只能用造句和查字典来暂时代替。我想如果连这个都有了的话,那么只要稍微注意不要去用中文理解,便万事大吉了。可惜我没有。但是我解决的方法也不太落后于这种拥有交流的环境。毕竟我在第一阶段努力建立好了一种基础。这种基础我不想过分强调它的效果如何如何。但是我想只要你扎扎实实通过了这阶段,你会发现碰到老外,你可以不必掰着指头去想他们到底说了什么?(老外遇到中国人,一般都会采用最简单的口语。就像我们碰到老外讲中文很差的时候。)
也许,你还在想着语法吧。感觉这么下去,要是面对考试就挂了。其实大可不必。我给你来个智商题目吧。
请找出下面哪个符合图例规则:
图例:=   ││ //
(a)· (b) Ä (c) \ (d)
这个题目应该不难吧。很显然是(c)。你知道那个单词的用法了。在考试语法的时候,只是依葫芦画瓢的工作了。也许你会说,考试没有这么简单。那么当你学完第一阶段后,回头再看看你以前考试题目吧。甚至很多时候,你只须要读一遍就知道答案了。因为只有正确的才感觉顺口。但是在词性辨析上面,第一阶段帮不了你太多忙。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5  发表于: 2004-03-22   
那么还有个问题必须谈到的,那就是第一阶段既然可以顺速学好外语,还要其它阶段做什么?继续学下去不就完了?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碰到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从学校学外语不正是这样度过的吗?第一天开始就是单词语法,最后一天离开还是单词语法。可是,我想问你。一个小孩经过努力学会走路后,我们改用新的方法教他跑还是继续以走路的方法教他走路呢?这么辛苦经历了第一阶段,然道我不应该让你尝试跑的滋味吗?
在前言中,我说过,是不要背单词的。但是为什么还是背了单词和强调了单词呢,还有单词学习方法甚至更加累?可能这里我要说明一下了。其实我花了很大精力来解决一个问题。从单纯字母拼写记忆到先放弃拼写,而单纯追寻读音。我确实在投机,而且大大的偷了个懒。比如我知道某个单词的读音,然后看到这个单词的时候。你读一下就出来了嘛。英语和汉语不同点之一,不就是它的文字是以音为记录单位。虽然有一部分变音。但是我相信你读起来也八九不离十的。追寻声音来学习单词好处远远比先了解拼写多。首先,你可以自由的听和说。其次对于再去熟悉拼写也非常迅速。更重要的是从而有了交流的可能。把语法融入到单词里面,自由的使用它。而不是想起单词的时候,就是头痛的26个字母的位置寻找。我太害怕那种字母位置寻找过程了。不知道你是不是。当然,这种方法也有个非常大的弱点。就是自然会产生默读文章的习惯。就是你在看英语文章的时候,心里在读文章。对于速读文章特别有影响。但是我想远远比你看到英语文章就头痛要好。而且这种习惯我也会在第三阶段给你解决的。

讨论部分
第一步方法讨论
问题一:
作 者: qqqqq1949 2002/12/13 13:18
----------------------------------------------
于是我马上准备借一百部片子来看,而且是没有字幕的。颇感满意,我竟然能听懂了一些了。奇迹出现了,再坚持99部这种片子我就是英语高手。为了让自己更骄傲我决心关掉显示器继续听一遍。经历掐大腿,抹风油精之后终于听完了。可是还是一句不懂。甚至前面听懂的我又不明白了。

----------------------------------------------
龙套兄,关于这一部分对于你的解释,我还是不甚明白,为什么不再坚持看99部电影呢?也许认真看完99部以后,一切都会豁然开朗

这件事情的放弃,还是要从看《真实谎言》开始的。斯瓦幸格老兄一出场我就有点开始怀疑了。如果传统美式发音是形容为高亢明亮的话,他老人家的东欧式的读法让我觉得痛苦。成龙也有这个毛病。试想想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生在北京,那么我们自然会讲北京话。生在上海,难道我们自然的语言是北京话吗?这是种必然的联系,我们的说,源自于我们的听。听到什么,说自然会成什么。既然学习英语,那么何不考虑一开始就按标准的学习。按标准的模仿。然后为以后说标准的英语做准备呢?这只是其一。
   其二是,电影里我非常不自然的特别融入情节了。尤其是看了部分想知道后部分。追求内容而失去了努力去听的过程。我真的开始怀疑我的毅力。毕竟很多时候我是在看电影,而忘记了听。甚至更多时候,看了几遍之后的继续成为我的一种摧残。时间过长势一种原因。还一种是,了解结果了后对于新生事务的追寻的兴趣也消失很快。所以,我选短的录像资料来学习。一来资料的权威性。二来可以循序渐进。有利于从已知学未知。
   其三,重复的便捷性。里面很多时候需要重复练习。短的录像利于合理时间安排。时间拖太长这种一天特别努力学习,然后休息几天的做法更容易让人放弃。我们必须承认,英语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不想在学习中开始如猛虎下山。然后慢慢放弃。
问题二:smartlake [ 发表时间:2002-12-14 22:02:48 ]
《走遍美国》确实不错。但是,和龙套兄一样,我现在听它非常明白,可听美国之音的标准英语新闻,还是不明白的居多。我想这是因为,作为教材,《走遍美国》不免刻意降下速度和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型,和日常美国人交际用的语速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龙套兄,期待。。。

首先我要重申一点就是第一阶段面对的对象是初学者。对于经历了《千万》学习的人来说。确实《走遍美国》有点太容易了。但是有几个问题,我想附带请你考虑。
一、简单不代表不实用。美国口语中大部分为简单句子。选择它的时候,我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看了不少有关美国电影。其中80%的对白均为简单句子。更多的是我想在第一阶段为自己建立一个能做简单交流的基本英语体系。也就是说,我想通过第一阶段达到自然说简单英语和自然简单的能与老外交流。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能谈到用英语来学习英语。要不就一直徘徊在用意识学习英语甚至用中文来学习英语中的痛苦环节。说一个我自己的感受吧。我以前说英语完全是先用汉语意识到基本意思后,再去找相应的英语句子来表达。具体来说,比如我想说“I want to speak english.”的时候,我脑袋里面还是要稍微想一下“我想说英语。”的大概意思。经过第一阶段训练后的结果,我的第一思维就是直接脱口而出我的英语句子,去除了中文去意会一下。
其二,走遍美国的语速并不慢。因为是情景剧。所以他们更多的用带有感情的来表达英语。而新闻里面,而有点阐述观点。再加上带有地方口音的因素,则难以听懂。
其三,词汇的问题。其实我的第二阶段就在解决这个问题。词汇有个包容特性。就是别人说的内容,你知道就容易懂。不知道就难懂。不像说话,我可以选择我擅长的方式。所以,不要认为简单词汇就没有用。而且我曾经反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我真正掌握了简单词汇了吗?在训练以前,我听过一段听力。中间的词汇我全部认识的,可是听了之后,我没有听出说了什么。原因很多。一方面,我听到词汇还是有很多自然寻找相应拼写的情况,还有与意识结合不足。听完之后只觉得这个单词熟悉,但是具体什么意思无法了解。
其四是口音变异过程。your home快速发音就变成了yong的样子。这种变异,需要对本身两个词非常了解。
所以我才在第一阶段努力做了这些训练。而且不要小看《走遍美国》的词汇量。我大概算了一下有3000个之多。加上对这3000多个单词深刻的了解,我想我在大力推行第二阶段要快速得多。因为第二阶段,词汇要猛增到8000左右。而且没有图象可以辅助训练。完全靠已知词汇去学习英语的过程。就如同完全懂了一个电脑软件使用后,再去学新电脑软件使用要快得多。这就是事务的传递性。但是前提是建立在对先前事务的熟知。而且第二阶段侧重点也不在英语上面,开始与习惯,文化挂钩。你应该碰到过,美国人在演讲的时候与中国人不同的现象吧?没有这个扎实基础,那种挂钩只是一种瞻望了。:)
当然,第一阶段,你可以做个这样的测试。那就是你去选中间三课去听。如果在两遍左右,你能听到85%的单词。那么无需这个阶段了。因为,你对单词和句子掌握的熟练程度已经达到要求了。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6  发表于: 2004-03-22   
第二步方法讨论







第三步方法讨论





末了
我不得不承认,我犯了个错误。就是,别人还没有使用我的方法。我就开始期待着问题的出现。没法子,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笑。我想是我经验不足的表现吧。



模糊英语学习方法第二阶段

自如表达我的思想表达的方法

辛辛苦苦把第一阶段完成的时候,我在澳大利亚的朋友给我来了个电话。电话中他要我帮他买一些电脑配件寄过去。末了的时候,我挤出一句英语“Talk you next time.”他顿了一下,说“你也可以说Catch you later.”我先是一阵高兴,毕竟他明白我说什么。但是又一顿唧咕。“喂,你真的是一点面子也不给,我说英语,你顿一下干什么?不就是想打击我吗?硬件不买了。”
“大哥,我们这边都是这种结束语,而且一直用中文,你突然一句我当然顿一下呀。嗯,硬件的问题……。”他说道。
“好,罚你回国的时候,只许用英语跟我交流。”
“好好。到时候打击死你。”
“Catch you later!” 我说道。
“Catch you later!”他挂了电话。
我开始有点自信满满了。感觉如果我只要收集这些通常对话,英语学成指日可待。打开QQ和朋友去聊天。
……
当聊到什么是你大学所学的专业的时候,我疑惑了。我该怎么问?我查了专业这个单词是speciality,于是问道“What’s your speciality of university?”
他迷惑了半天?“Nothing.”
“我问你学什么专业呢。”
“是学金融的。”
“那你为什么告诉我没有呢?”我问道。
“你问我什么是我们学校特色呀?”
……
天啊?肯定是我词汇量少的缘故。闲来无事的时候便上网看看有关单词的消息。突然找到一篇一个关于单词与理解的文章。大概内容是一个表格。
(请能帮我找到有关词频介绍的文章的网友把这篇文章发给我。因为一下数据全凭我记忆写出来的。很早以前好像在wwenglish.org的论坛看到过。但是我找了几个小时未果。)
单词级别单词数量(个)能理解数量
高频单词140080%
二级单词330087%
三级单词560097%
四级单词800099%
不常用单词20000……

还有两个资料,第一个是伦敦附近农民只认识1000左右单词。另外一个是从《学习的革命》里面提到的。英语共有550,000个词汇。但是2000个单词组成了90%的语言。400个单词的组成了大部分写作的65%。但我可是经历了第一阶段拥有3000多单词的人呀。
我想,一定什么地方发生了问题。迷茫和苦恼串上心头。难道真的要掌握一两万英语单词之后,我才能从容表达吗?
门响了,隔壁的小鬼头又跑进来了。“叔叔,明天我要参加学校的故事会比赛。我先讲给你听好吗?”
哦,可以听故事了呢。“好啊。来说说看。”
“这是这个故事书,你看着。我来讲。”
我匆匆看了一下故事的内容。小鬼头开始讲了。当他讲到“……住在那底下的海王已经做了好多年的鳏夫……”的时候,他开始有点说得打结了。“等等,不要背。背出来的没有感情。来试试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小鬼头摸了摸脑袋问“那什么是鳏夫呢?”
“就是妻子死后,独身的男人呀。”
小鬼头开始用自己的话讲起来。很显然,这次他讲得很精彩。当讲‘住在那底下的海王已经做了好多年的鳏夫’这句的时候,小鬼头是这么说的“海底里面的海王妻子死了好多年了,但是他一直没有再去找个老婆。”很显然,他知道怎么表述这个词了。
送走了小鬼头,我又呆呆的做着。英语如何自由表达呀?对呀,首先我可以替换。比如象小鬼头一样“鳏夫”就是“就是妻子死后,独身的男人。”我仿佛获得了真理般的高兴。可是事情远远没有我高兴的这么早。这是发生在我开始训练自己的口头能力的时候。我把海的女儿用英语来表达。
“在海水的深处……因为每一颗牡蛎都含有闪闪的珍珠”――>“In the deep of sea,……???”。怎么说后面一句呢?牡蛎?用贝壳表示。但是贝壳我也不知道怎么说。那么怎么说这句?
最终,我又放弃了。总觉得还是英语单词少了的缘故。可是专家却说能表达。哪个到底错了呢?
看来,传统方法真好。把单词背足了再学习英语吧。但是我恨背单词。那简直让我致命。我自我喃喃道。“Maybe I can get a new way!”等一下,我喃喃的第二句的时候,好像我一点也没有想中文呢。奇迹。记得学习英语的时候,很多前辈说要忘记中文。我想这必定是个关键。那么我的奇迹就在这里,直接用英语思考了。那么为什么我有想到说不出来的呢?不对,不是我想到说不出来,而是我先用中文思考了之后,然后用英语来表达。对了,错误就在这里。比如我中文想到一个成语“东施效颦”那么我的一般思维就是一一对应翻译出来。翻译一半的时候,发现行不痛了,然后用解释来翻译。结果表达起来非常痛苦,句子显得很长,一点也不像老外所表达的习惯。那么,我必须要遗忘中文来表达英语。
既然是遗忘中文,要如何遗忘。毕竟中文在内心已经根深蒂固了。往往考虑东西的时候,中文语言自动在脑海中冒了出来。虽然在第一阶段后,这种现象日趋减少。但是还是相当严重。几乎只有在说“OK”,“Hello”的时候,脑袋里面才是真正英语思维。如何在说的时候不翻译英语成了关键因素。想着想着脑袋里面又冒出一个单词“congratulation”我也不用翻译。心中痛苦少了很多,油然对自己产生一种佩服感。这么长的单词我都能记住。等等。如果我把部分句子当作单词来表达呢?
很显然,这是可以做到的。我拿出《新概念》第二册的美音版本听起来。按照第一阶段的方法进行着。但是中间加了一步用自己的话复述短文。开始我还是有点脑袋冒中文。可是经历到二十课的复述课文的时候,中文不冒了。而且我有个新发现,那就是我说英语的时候很多单词是根本不要冒拼写结构的。而且听完一句后,我能很快说出我听的内容来。这可能就是我以前所说的英语短暂记忆容量训练后的结果吧。
我在继续我的成功,但是却没有这么顺利。我又遇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每天大部分时间需要用中文于大家沟通。如果稍微休息两天不碰英语,马上回到部分用中文思维的现象。第二个问题,我仍很想用英语表达所有中文的意思。
第一个问题很好解决,无论我散步,乘车或做一些不需要太多脑力活动的事情的时候,我都尝试用英语考虑问题。我不断在内心中用英语对话。可是第二个问题就痛苦了。
记得看一本反向逻辑的书的时候,上面说,如果你克服不了的短处,那么就忘记他发挥你的长处。那么引到英语的这个问题上面,如果我一定要想着用英语表达中文所有意思,那么我就忘记这点,而强调用英语表达我所熟知英语能表达的。我是这么想的,当然我也这么做了。起初我并不能解释这种做法的好处。但是每天我都用英语去思考,并且把极力想表达的却不能表达出来的代换(例如不知道“gate”如何说,那么我就用“door”表示。)或干脆不说。
《新概念》第二册进行很快,同时我也坚持按照我的方法训练着。直到有天我跑到MSN和一群上面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说我英语好了很多,交流起来很舒服。但是不是很地道。
这时我才知道我的设想是对的,第一。我用我熟知的表达我想表达的。这样既巩固了我知道,也扩展了他们表达的范围。第二在我学习新英语知识的时候,很多很快融入我熟知的体系中了。第三,断绝了那种先中文后英语的传统思维习惯后,明显对英语句子意思把握加强。


好了,来看看这一步我们做了什么:
我不想归纳几点来说明了。毕竟,这里整个只是说明了一个新概念。那就是用已知的英语来表达已知的东西。切忌用已知的中文来表达已知的英语。比如想表达脸红的时候,不要说“red face”这类笑话的用法。脸红就是“flush”或者用“shame”来替代也可以。对这种特定描写的词汇是需要熟悉和积累的。不知道的话,先不急着表达。表达你知道的方法就够了。最重要的是,说的时候一定要强烈克制不要想中文。不要有翻译倾向。并且,对所学新课文加入自己英语的复述。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只有在没有中文思考为前提的基础下,英语口语才能真正脱口而出。
当然有条件的话,这个时候可以参加一个英语口语般。老师最好为外教。然后大胆课堂上面发言。你会发现你有足够的储存(第一阶段里面积累的句型和单词量)来让你表达你的意思。(课堂上面话题比较有限定,也有关系。)充分建立你的表达自信。


%注意:表达的时候,先是用英语思维来表达。逐步上升到意识表达。做到想到什么说什么。脑袋里面只许确认两点。一,我想的事情是什么?二、我要选择什么语言来表达。千万别为语法犹豫。你会发现语法存在你口头上面。当然语法还是需要学习,但是不是现在。这个我会在第三期进行专门的分析。毕竟你现在地口头能力只能与国外小学生相比。所以不要把口头表达能力和你现在的大脑思维能力等同起来。


讨论部分

用英语思维练习的必要性

我们在说中文的时候,常常是不要考虑我们需要用那些字来组合说出来的。这是一种意识的过程。英语上升到这个阶段,也是需要训练的。所以,不断在大脑里面重复这种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在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后,你们也会碰到这种事情。很多话直接可以用英语脱口而出。这是因为你们太熟悉它们了。它们已经与你的意识相结合。余下不能的需要这样练习。

我在学习《新概念》过程中,当复述的时候,脑袋里面只记住中文意思是什么了。这种现象会影响效果吗?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这个问题,我也遇到了。这是因为我们对课文熟悉不够产生的。我做了如下试验。对课文听和读分别30遍和80遍对比。显然80遍在复述过程中,很少出现中文意识。由于第一阶段功底,所有让我们会出现很快能听懂课文的现象。所以容易在较少的听和读的情况下面直接跳到下一课。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7  发表于: 2004-03-22   
你在第一阶段不是说,以后阶段就轻松了吗?为什么还是和第一阶段一样辛苦。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这里主要是个意识过程。如果你能有强烈的暗示能力和单独用英语思维能力。那么你会发现这些步骤并不需要这么强化训练。而且,如果你能做到意识要求的话。我个人强烈建议你采用《刘毅单词》3500——20000的磁带 来学习英语,顺速提高词汇量。每天想听多少就多少。以句子为单位按第一阶段方法来学习。

什么叫不要把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大脑思维能力等同起来?
这个问题应该这么来说。因为你是一个英语学习者。不像学母语的时候。我们小时候学说话,每学会一个汉字。都会对世界认知增加一点。比如我们认识“钟表”,那么在我们的意识里面就增加了“钟表”这个实物。而学习英语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钟表”这个实物。而反过来想知道“钟表”的单词是什么。这是大脑意识超前,而口头滞后的现象。这种现象连带出先中文后英语的思维方式。而这正是我们学了一段英语之后无法脱离中文原因之一。所以把不知道用英语表达的东西先放开或替换。

为什么我听《新概念》的时候没有这种中文提示的现象,而复述的时候却有?
这个与主动和被动关系有关。听的时候,大脑是种被动关系,不要去自我创作。而说的时候,大脑需要去思维。而惯常性思维则都是用中文的。所以听的时候,由于第一阶段训练而渐渐消失。说的时候只有在说第一阶段中熟悉的句子的时候才不出现这种现象。要不开始均为先中文,后英语的现象在大脑里面。

这种先中文后英语的现象怎么过渡到纯英语现象呢?
一共分为三期:
一、先中文思维出结果,最后用英语翻译出来的现象。(通常现象)
二、说英语的时候,要去考虑中间几个单词的中文意思。比如我说英语“What’s your major.”的时候,我要去想一下中文“专业”对应的英语单词是“major.”
三、纯用英语思维现象。不作解释了。

为什么不在第一阶段的时候,就这么做呢?如果我结合这两步不更好吗?
这个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第一阶段由于词汇量不足。句型掌握数量不多。这样直接采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很难做到用纯英语思维。而且这种很难做到会打击你学英语的信心。在看不到学习效果的时候很容易放弃。所以我个人不建议这种结合。但是如果你认为你可以结合这两步一起做的话,请注意事前把信心的感觉写在计划上面,失败的时候,看看计划上写的东西好再次重拾信心。继续单纯第一阶段学习。

这一步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呢?
很简单,当你确认你确实用英语思维东西了。便可以结束了。但是请每天有空闲时间的时候,用英语思维问题还要保持。直到第二阶段所有训练项目都完成。

我复述的时候,老实怕说错,不知道如何开始怎么办?
首先,你要认定你是可以的。把自己当作一名教师来用英语讲解一下课文。最后用你讲解的经验来复述。如果不明白怎么做,可以参照空中美语里面的步骤进行。空中美语在新浪上面有试听课。听一课就明白他们是如何进行的了。然后你照着做就是了。


英语学习方法大讨论

从英语学习中想到的思维方式

一、总体规划的重要性
12月16日的时候,我下载了一个论坛vbulletin, 然后兴匆匆的在我自己的机器上面调试起来。因为我自己本身是写程序的,我本来觉得安装上去基本就了事了。可是当我打开页面的时候,我发现我有点惊讶(with a start)。论坛功能极其强大。做一下简单设置都需要寻找半天。但是用起来却十分的舒坦。
回想起我不断推行学习英语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讨论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处理一个面对的问题呢?
首先我们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必将有许多处理的方法。如何快速,准确的处理好呢?许多人都知道要总体把握一下。可是实际上却还没怎么考虑就直接去做了。做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然后再一一解决。确实最终问题是解决了。可是时间和解决的曲折性上面却遇到很多麻烦。再碰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虽然可以借鉴一点上次解决的经验,可是还是要碰到很多新问题。
那么到底有没有快速的解决方法没有呢?其实完全有这种方法的。那就是系统性思维方式。我先不在系统性思维方式定义上面讨论。先看看我们所学习的数学的最初发展过程。
在人类学习数学的时候,最初是简单的数数。数数的产生也与物资资料生产开始有关。当打猎开始有点剩余时。最初按等级分享食物(就是部落里面等级最高的人先享用食物)的传统被打破。这样大家把收集到的食物按数量单位进行保存。今天打死六头鹿。便是│ 、││ 、│││ 、││││ 、│││││ 、││││││ 这六个基础数字单位产生。但是如果又捕到了一头鹿之后呢?他们需要重新数数。就是从│ 数到 │││││││。问题便遇到了。人们发现如果在原有的数量单位上面再加上│那么很容易得到│││││││这个数量单位。加法便产生了。伴随加法的产生减法也呼应而出。生产资料继续发展。收集到的食物可以摆放成一片。比如3 x 3 行的时候,人们发现可以数往一行之后,然后把结果相加列数的次数遍可以得到数量。3 + 3 + 3。自然乘法便运用而生了。他们学会这种规律后遇到数字问题自然用方法去解决。这就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关键。
现代社会中,不可能出现如此简单和透明的方法了。可是如何系统的解决问题,便是个尤为关键的问题。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借鉴经验。二是系统思维之后产生合理解决方案。我现在来具体说明第二种了。遇到问题复杂程度是前期不可预料的。这种情况下面很多人都很迷茫。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之所以迷茫是遇到问题的不可预见性和不了解的性。那么很简单我们就要从这里下手。我以前的第一想法就是就这个问题来分析。可是正是由于以上两个特性,这种分析结果也是有相当局限性的。(也就是常说的用经验分析问题。)甚至很多时候这种经验往往是分析问题的阻碍。我记得我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过猴山续》,故事讲的是买草帽人的孙子过猴山,帽子同样被猴子拿走了。于是这个人学着爷爷的把帽子扔地上。可是这次猴子不学着这个人的把帽子扔地上了。一个猴子说道“你以为就你有爷爷呀,我们爷爷教过我们不要这么做了。”很明显,这个续直接阐明了经验在遇到变化事务的时候成为了阻碍。那么势必需要新思维来解决。那么关键在哪里呢?正是因为我们太注重就事论事了。我们必须先脱离所关注的处理事务,从高度上面先把握。
如何脱离事务呢?起码,我们需要寻找面临事务的归类性。我们可以知道事务的归类。就拿学习英语来说吧。他就在名称上面告诉我们两点。第一点:它是语言。第二点:是学习。这样我们就可以专注于语言分析和学习分析了。先捣出语言的特性。再捣出学习的特性。然后后把共性结合。最后就是把已有方法进行融合。很快,我的方法就出来了。而且,这种方法的出现,知根知底。所以用起来就很早会明白哪里会出现问题。哪里要预先解决。最后按照学习规律制定计划。当然一点不要脱离人的能动性因素(兴趣,耐心和持久力。)
最后回到我说的论坛。他们就规划很好,功能很强。从模块到升级均有考虑。所以我特别喜欢。老外的这种在程序上面的类的思维真是厉害。我想大家有空的话看看这方面东西。对你处理事情,工作都会有帮助的。毕竟事务是相通的。
我就在这里抛砖引玉了。奸笑。

参考资料
《学习的革命》Gordon Dryden & Jeannette Vos
《千万别学英语》郑赞容
《增强记忆的奥秘》王维
《Essential C++ 简体中文版》 侯捷
还有很多,我忘记了。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8  发表于: 2004-03-22   
如果好的话,帮忙顶一下!!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9  发表于: 2004-03-23   
hao
描述
快速回复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