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诚难就事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0  发表于: 2002-10-25   

诚难就事

   创作《骊歌》的李叔同先生早已逝世,成为了一个美好的回忆;小说《城南旧事》的作者林
海音先生也于去年离开了人间,又成为了一个美好的回忆;而电影《城南旧事》本身就是一个美
丽的回忆。三个回忆聚在了一起,可是能让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却剩下电影了。
   回忆总是朦胧的,从朦胧中可以透出一种美,而童年的回忆更是如此。影片就采用了一种质
朴、清新的散文化风格,来表现这种美。整个电影的节奏很舒缓,悠然的《骊歌》和娓娓道来的
旁白、独白,为其节奏定下了舒缓的基调,而长镜头的运用则使得影片的叙事节奏减缓了。在这
种节奏里,在很好的摄影构图的帮助中卢沟桥、青瓦白墙、荒草园这些场景都如同古诗里的“小
桥流水老树昏鸦”,不但体现出自然美,更是因为包裹上了一层浓厚的感情而体现出一种人文
美,创造出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尤其是影片临近结束,在父亲的
墓地上接连出现了六个燃烧般的红叶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愁推向了高潮。
   回忆总是段落化的,总是由一个个故事,一件件小事拼接而成;而记忆中这些对故乡的小
事、故事总是浸淫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之中。这其实就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
特点。影片就是由这样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段落连接而成。它们都是小英子亲历的故事,可是由于
小英子的成长,两个段落有其不同。上半部分的小英子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因此疯母、弃女在
她看来有的只是好奇。从病床上苏醒,可谓是一种成熟的象征。她体会到了人世的复杂,小偷好
坏的难以分辨,宋妈儿女的遭遇,甚至父亲的离开。虽然小英子在成长,思想在成熟,可是影片
前后两段相同的是都没有对这些成人看来是大悲的事作出道德评价,而是让这些统统融化在了小
英子纯纯的笑脸里。小英子的眼眸,纯净得溶不下任何尘埃,给这世界蒙上一层梦幻般的明朗。
人世的挣扎与苦痛,在孩子的眼里滤去了浮世悲欢,还原成生命本来的模样。疯子也好,贼也
好,贫穷也好,富庶也好,在孩子的眼里,丝毫不带有任何人间烙印,她的眼里只有生命本身。
孩子的眼神,是非人间的。
   总是有一些回忆并不表达什么,也表达着什么。电影用重复镜头反复出现井台以及后半段反
复出现的操场。它们本身所要提供的意义都是朦胧而不确定的,可是这样的反复并不只是呈现给
观众的,而是反映它们在小英子的记忆力反复出现,这就给两个场景带上了主人公主观感情的色
彩,也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月春风似剪刀
:)
描述
快速回复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