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胡乱翻书-开个连载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0  发表于: 2004-12-13   

胡乱翻书-开个连载

开个帖子来读书。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的由来。
  
  这本书由刘守英等人译出,虽然也译得不怎么样,但是的确激起了许多人研究经济学的兴趣,记得早年读书上周其仁先生的课,那是人手一册,一时间很有洛阳纸贵的意思。而纵观90年代的所谓经济学论文,只要涉及“制度”两个字的,甚少有不引用这本书的,当然那些错误也以讹传讹,可以推断很少有人研读原文。因此可见一个好的译本有多么重要。
  
  此书终于重版,但是错误不见修订,显然是出版社的过失,光顾着赚钱而不请译者重新修订一下。幸好这些原文大都耳熟能详了,否则被蒙了还傻乎乎的乐着呢。
  
  这本书和周其仁老师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是周其仁老师想要学习才会有这样一个译本。周其仁在《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一书序言的第四部分(p5)提到1987年UCLA的德姆塞茨的中国藉入室弟子肖耿访问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所,当时周在那任职,于是请肖多带些产权和交易费用学派的文献回来。
  
  此后,两三年内,周等人成立了一个读书小组,分头阅读肖耿带来的文献以及他们自己找到的一些文献,因为周当时不识英文,刘守英等几个同事就帮他译成中文,作为周学习的“拐棍”。1992年结集由上海三联出版。这就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的由来。
  
  另有一件事情值得注意,1987年周已经37岁,不识英文。1989年至1991年,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1991年秋季进入UCLA研究生项目,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春季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从2001年起,每年春季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任教,秋季在北大任教。周老师不识英文也敢去国,的确牛B。不过当时还有另外一件趣事,周之去国乃是因为Johnson教授的推荐,Johnson听说周研究农村问题就给推荐了。这个Johnson真是个好人,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也是居功至伟。他还有中国弟子:林毅夫,zhao yaohui等人。如果说北大ccer影响了中国经济学的发展,Johnson是影响ccer的,林毅夫说约翰逊不仅在学术上影响了他更加在作为一个教师的高尚情操上影响了他。周其仁教授回忆那段时光,说约翰逊教授经常是星期天一大早就已经在办公室进行工作了。农民出生的约翰逊教授对收入不平等有切身的感受。有一次在中国开会,约翰逊教授虽然听不懂中文,但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听,似乎想表明在农民问题的研究上是没有语言障碍的。约翰逊教授忘我工作的精神始终激励着许多经济学家,他有一次坐轮椅参加CCER的一次会议,并且在会议上还指出政府补贴是做不到农村与城市收入平等的,他关心农民问题并非凭良心的决断,更重要的是探询一种经济规律,他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结构才有可能。
  
  周其仁教授接着指出理论研究是因为我们面临的现实太复杂,他回想起四年前与约翰逊教授一起在河北农村做调查,那个时候约翰逊教授带着起博器,想到约翰逊先生的这种精神,周其仁教授批评当下所谓的一些三农问题的专家应该汗颜。约翰逊教授身上体现了良知(heart)和理性(mind)最好结合,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将会照耀我们继续前行。
  
  扯得远了,这个译本固然有些粗糙,但是作为研究中国经济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还是常备重要的。

  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一版,2000年11月第四次印刷。
  
  唉~原来都印4次了,还不改,从此bs上海三联上海人民出版社。
人间事匆匆<br />淡然身处之<br />如烟总散去<br />菊花那夜开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6  发表于: 2006-05-25   
五一长假,节头一日回家,6号回上海,期间五日,除了吃睡,共计翻书五本,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带着对余华笔下的宋钢的强烈不满而重新翻开《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以上版本看得都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新版,添加了各种译本的作者序,比原来的厚实,采用红色封面做得朴素也是可以接受的,在当当买http://www.dangdang.com/zhuanti_2004/list/2939.1.asp价格相当优惠)的,本来是想重温一下被感动的感觉,但是看完之后却发现余华的贫瘠在一开始就已经呈现,而只是当时我们年纪小,没有看出来而已。例如,《活着》对福贵的故事,从作者的采访开始,然后让福贵讲故事。这种小说手法在中文中最早是一系列游记奠定的,当然国外就更加普遍了。事实上,在逼近福贵对活着的思考的时候,细节并不多,只是惨淡的人物死去,缺乏振动人心的细节。而且不例外的,余华对小人物遭遇大场面的描写那是极端糟糕的,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兄弟》中,都提及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自然灾害、各种运动对人生的影响,但仔细看余华的笔调,是硬生生的。甚至连《阿甘正传》中阿甘发现水门事件这样的细节也没有一个,让我非常诧异。

同样描写卖血,阎连科的《丁庄梦》在我看来就胜过余华一筹,尽管这两个作家在文字处理上都有重复,但阎连科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紧迫感,而余华带来的则是拖沓冗长。对于许三观,我记忆里的余华这次愣是倒下了。我估计虽然主要原因是我对《兄弟》恨屋及乌导致的,但更有可能是因为我变得老练世故了,所以对余华把所有读者当成文学女青年意淫的做法实在无法忍受所致。同样的,许三观的故事问题在于卖血并不是这个样子的,而是比这个要残酷的多,同阎连科的体验相比,余华的想象当然抵不过现实的残酷。虽然有不少人认为余华的笔调相当现实,这个农村牙医是深深了解生活的,但是不得不说在自己并不熟知的领域,余华下笔力有不逮,力不从心。好像皇宫里的太监一般可笑了。

如果说小说想表现社会动荡对人性的变化的影响,那么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是一个典范了。畅销书有多种写法,余华的做法有点像自戕,写完《兄弟》之后,以后的书怎么办呢?而胡赛尼不同,我迫不及待想看《追风筝的人》之后还有什么。同样是描写社会动荡,胡赛尼笔下的阿富汗完全可以类比余华笔下的中国,但是胡赛尼的笔下的阿富汗动乱使愧疚的阿米尔与哈桑分离,在描写这分离的时候采用风筝的隐喻,加上“爱你,千千万万遍”的誓言,使得阿米尔不堪重负,或者说他正是借着动乱的借口,而离开阿富汗前往美国。但伴随负疚的情怀,带着赎罪的心,阿米尔回到阿富汗去寻找自己失落的东西,却发现救赎并非幸福之道。这种对人性的刻画,使得爱与恐惧、罪与救赎交织在一处,读完《追风筝的人》,再读余华十年一剑的《兄弟》,不得不让人感叹,人笨是没药医的,再努力也不行。写小说这种事,还是要看天分。你说,整个《兄弟》除了父亲宋凡平的笑容还依稀可见,余华其他的文字难道不是已经彻底《知音》化了?而既然父亲的形象更为鲜明,干脆把书名改为《父亲》,余华说不定还可以再卖一遍?

另外要批评的一本畅销书是《达芬奇密码》,说来惭愧,我的确是到现在才抽空看一眼,但是当我一眼看到提彬爵士出现我就知道他是幕后黑手,这样的编排除了老掉牙的女神话题挑起些宗教争论外,我看不出这是本非常好的侦探小说或者探密故事,而媒体一窝蜂炒作丹布朗让我觉得心寒,你们难道真的觉得这本书比《名侦探柯南》的构思要奇巧?做人要有良心,做人更要厚道啊。

余华:《兄弟》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27元。
余华:《活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13元。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17元。
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25元。
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28元。

好久不更新了,呵呵,再来更新一篇。我又回来啦,水姐好,大家好。
人间事匆匆<br />淡然身处之<br />如烟总散去<br />菊花那夜开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5  发表于: 2005-09-20   
又是很久不来,有些朋友抱怨了。呵呵,其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嘛,但是要慢慢来,长期做,就行了。

最近刚读到余华的兄弟,就随便说几句:
1,对于兄弟意象的连接,大白兔奶糖。
2,亲情、爱情的描写上,余华比以前有进步,至少和活着相比是这样。

不过可能还是有些没有看过吧。还是等你们看了,大家都来谈谈会比较有意思。推荐一下:余华,《兄弟》上,上海文艺,2005。顺便说一句,这本书目前只有上的哦。
人间事匆匆<br />淡然身处之<br />如烟总散去<br />菊花那夜开
级别: 光明使者
显示用户信息 
24  发表于: 2005-09-11   
就你最不学术了~ 哈
不是所有的爱都坚不可摧

  很多事情只有上帝才知道
级别: 风云使者
显示用户信息 
23  发表于: 2005-09-03   
许久不见,菊依旧这么学术,呵呵:P
  无尘之心 无语之爱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22  发表于: 2005-08-25   
不明白但知道自己喜欢,继续好么?
i want to believe
级别: 光明使者
显示用户信息 
21  发表于: 2005-08-16   
一个多月了,菊mm该出新的了
http://www.lib.tsinghua.edu.cn/chinese/INTERNET/HTML/style/specify.html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20  发表于: 2005-06-27   
“DEMOCRACY is the road to socialism”, wrote Karl Marx: Britons seem to agree. Communism is in disarray these days, but BBC listeners have put its top brain at the front of a poll to find history's greatest philosopher.

In their place we suggest the current third-place candidate: a liberal sceptic and empiricist, a contemporary of Adam Smith and a man with a good shot at winning. Economist readers seeking to stop Marx should vote for David Hume.

我发现英国人的幽默的确与众不同,BBC最近在搞一个调查,从20个哲学家中选出你认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的幽灵始终萦绕,欧洲福利国家尤甚。不过经济学家建议它的读者帮助休谟打败马克思,体现了一贯的一本正经。不过作为经济学家的忠实fans,我仍然认为这是极为优雅的号召。^_^
人间事匆匆<br />淡然身处之<br />如烟总散去<br />菊花那夜开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9  发表于: 2005-06-13   
咣叽~

2005年5月5号,economist的文章,介绍了三本国外人写的中国书,首先来学一个英语句子吧。Interesting and informed books about china’s rise and the global impact of its economy are not easy to come by, as three new offerings attest. 下次得把英语写得这么简洁,就是入了化境啦。上句中请注意and的用法,高手才这么用的。^_^

三本书第一本是The Chinese century: the rising Chinese economy and its impact on the global economy, the balance of power, and your job.作者是Oded Shenkar。这本书主要介绍中国对能源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消耗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而且中国的劳动力非常便宜,作者说paid less than 50 cents an hour, these disciplined workers can out-compete anyone in the world. Out-compete意思是完全胜过,能竞争得过。这本书基本上是挺中国的。

第二本则刚好相反,作者Ted Fishman在China Inc: How the rise of the next superpower challenges America and the world.这本书唱衰中国的,不过作者对中国的具体情况基本上属于无知状态,充满了臆想和偏见。当然从题目也看得出来是属于美国中心主义者的典型思维。有点宣扬中国威胁论的意思。

最后一本最有意思,作者Rachel DeWoskin在北京生活了很长的时间,观察北京很久,对中国反而是一个比较可观的描述,由于不是学术书,读起来也是相当有意思的。题目是Foreign babes in Beijing: behind the scenes of a new china。

最欣赏第三本书,看到什么说什么,诚实是写作的第一态度。最bs第二本,yy的太过头了。
人间事匆匆<br />淡然身处之<br />如烟总散去<br />菊花那夜开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18  发表于: 2005-06-09   
菊人把   ^_^
描述
快速回复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