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i][b]下面是引用人淡如菊于2002-3-14 18:42发表的睡在木桶里的人 :[/b][/i]
睡在木桶里的人
他写诗并且吟唱
看见了夏日最后的一朵玫瑰枯萎
.......[/quote]
谢谢你!
只是在不断的尝试而已,不过还是很高兴,一些师友说我近来的诗歌有了一种气象,颇有
潜力。但是他们感觉我的语言方面不够,没有做到干净,甚至有些凝滞,另外感情上还是过于显
露了,应该要做到的是你的文字只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部分,而更多的东西隐藏在水面下。这些
东西恐怕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虽然也在琢磨,总是和想要的效果差很多,可能和鉴赏能力,
对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都有关系。
对诗歌确实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热爱,寒假那段日子好久写不出来,心中感觉特别焦虑。而
看到自己在技艺上稍有进步的时候,就会非常高兴。不知道你对诗歌是怎样的一种态度,我觉得
自己是比较认真的,如果你也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多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下面
是我的一些体会,你觉得是否正确:
1/ 立意。 我听一位诗人说过,如果诗歌到了一定的境界,那么比较的就不是技巧,而是
人的个人修养了。一首诗歌的立意其实是它的灵魂,我们虽然是在学习,但是起点不妨稍微高一
些。所以最好不要仅仅是去表现一种青春时暂时会有的情绪,比较好的是对生命本身的领悟。比
如同样写一个孤独的主题,有人写的是当下他一个人形单影只的孤独,有的人写的是生命中与身
俱来的孤独,也就是没有人能够替代你做出生命的选择,没有人替代你走在路上,时间,空间的
空旷对比之下人的孤独,或者两个人相爱也许只会加深一个人的孤独………后一种孤独才是内在
的孤独。
2/ 题材。 应该更加拓展自己的题材,从自身的回忆,童年伸展开去,注意观察当下的生
活,比如那些来自生活低层的人们,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日渐失去的部分,随着你不断的进
步,你会发现到后来可以对信手拈来的东西发掘出未被发现的东西,想想要是到了这时该多好
啊:)
3/ 语言。 语言一定要避免直白,否则人家最多看一遍就不会再看了,好的诗歌会表现多
层的含义,避免过多使用形而上(抽象)的词语,但是相反诗歌的背后一定要有形而上的意义,
用具象的语言去表现这些。
4/ 紧凑。 看到一篇诗歌里的词语好象都是散乱的,但其实都是要围绕你要表现的东西
(中心,形而上的)的,词语的选用并不是随意的。有些诗歌每一节都是用同一句话开始的,这
句话通常和他要表现的中心靠的很近,接下来的都是从不同的面,不同的场景来展开;有的则是
在一个日常语境(由有共同性的一些分散的词语构成),这有很多。写好之后可以看看这句话在
那里是不是有用,如果去掉会怎样,如果无关紧要的句子多了,就觉得这首诗很水,说了半天其
实就是那点东西。
5/ 比喻的使用。 比喻也有内在深刻的,和外在的之分。能少使用“象”“犹如”这样的
比喻用词最好,因为这样的比喻给人的感觉比较生硬,不通过这些词而将它们自然的糅合在一起
就比较好,不然总有些感觉是你硬将它们扯在一起的。相象的两样事物要有内在的共同性,否则
比较肤浅,请比较
风啊,你把
薄雾赶进我的房门
如同驱赶着无辜的羊群
———————————
孤寂的雨下个不停,
在深巷里昏黄的黎明,
当一无所获的身躯分离开来,
失望悲哀,各奔东西,
当彼此仇恨的人们
不得不睡在一起:
这时孤寂如同江河,铺盖大地………
第一个比喻我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为了比喻而比喻,根本没有增进我们对被喻物的感受。
比喻双方并没有相互揭示,是很牵强的。在蕴涵了巨大感情的呼吁式的起始“风啊”之后出现的
是一个很无力的句子。很难明白究竟想表达什么。
第二个是里尔克的《孤寂》的后半首,“孤寂的雨下个不停”“深巷”立刻将我们带到了
雨水不停的深巷,既为后面出现的人们的行为,心理提供了场景,又点出了孤寂的延续,下雨使
人联想起铅灰色的天空,有些阴郁,孤寂就象雨水在我们内心泛开来。接下来几句立即使得主题
(立意)得到了提升,为什么孤寂呢?是因为
当一无所获的身躯分离开来,
失望悲哀,各奔东西,
当彼此仇恨的人们
不得不睡在一起
然后这一叙述蕴藏的情感在下一句里充分爆发:
这时孤寂如同江河,铺盖大地………
这个比喻使得孤寂的无所不在的空间感从外面的世界延伸到内心的每个角落,孤寂象一场风暴,
几乎使人窒息。
好了,明天早上还要上课,要起不来了,祝每一天都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