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I-II的历史
作者: 发布:atin 类别:航海历史 日期:2001.10.03 今日/总浏览: 2/451
冥冥中自有天意。一个地区的兴起决非偶然。这么讲似乎有点宿命的味道。但历史的巧合,
或曰玩笑,实在数不胜数。
在大陆板块上,位处伊比利半岛的葡萄牙的确是个鬼地方。不但经常受强大的邻居西班牙压迫,
还要提防北边岛国上的英国人也跑来插一腿。跟东方做买卖更是给盘剥得不得了。不提土耳其奥
斯曼人,就通过欧洲大陆已经路途遥远困难重重。
不过上帝对葡萄牙人还是很公平的。葡萄牙人后院里就有个蓝色大宝藏。一探手就是数不尽的金
银财宝。
从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出发,沿海路去南美,真是太容易了。基本上就是西南方45度角一大直
线,风向,潮流,航程都很理想。这条航线,偏北就是百慕大黑三角区,加勒比海风暴区;偏南
则会有可能在西非加纳海岸对开海面经历海神波赛冬的诅咒,或者是传说中来自大西洋底深处阿
特兰提斯人的死亡之唤。上帝给了葡萄牙人最方便的路。操正步,走好路,一二三,扛金砖,葡
萄牙人想不发都难。南美巴西一船船的物资就这样源源不断地运向欧洲。里头当然少不了能迷失
人灵魂的东东-黄金。
应该说,航海业造就了里斯本。同样在东方,奇迹就是澳门,香港,上海这些个位于淡水河入海
口的城市。没有航海航运,这些地方至今或许还是地图上找不到的小渔村。
葡萄牙人心目中的另一个黄金乡,则是远在东方的中国。郑和下西洋后不到百年,西方人也开始
沿海路向东土探索。由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受到冲击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中国旁
边的小岛国日本。
日本的发展的确是个异数。按日本人自己的说法,葡萄牙人跑到日本是大致16世纪40年代的
事,离葡萄牙人到达澳门只隔数十年。与大多被“发现”的陆地一样,葡萄牙人登陆日本同样是
出于偶然,美丽的误会。一个本来想到中国的葡萄牙船队在东南海沿岸附近遇到风暴,这一吹就
把船吹到了日本的九州岛附近。火绳枪也是这个时候传入日本。彼时正是日本历史上的战国时
期,各路大名割据,打得不亦乐乎。日本人对火枪这样的新式武器自然很敏感,马上就想方设法
引进,并学习制造。于是洋枪的出现为日本战国史开辟了新的一页,由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
迅速迈进。
也幸好葡萄牙商船流落到了九州。九州岛并不是日本马匹的良产地。九州大名们以前的主力只是
步兵,火枪当然是抵抗其它大名的骑兵的上好装备。
倘若葡萄牙船要是漂到日本关东等地区,那些地方,人强马壮,关东大名们对这些黑色铁棍棍很
可能就是不屑一顾。那时候的洋枪技术还不是太完善,但费用又相当昂贵。娇贵的火绳枪,不但
在雨天雾天不能用,夜战也效率不高,而且装填弹药费时,打完一炮就过好久才能再次使用。这
些不足,自然让拥有精锐骑兵,讲究来去如风全天候突击作战的大名难以接受。因此直到号称日
本最强的武田家甲斐骑兵被织田与德川家联军的火枪队击败,火绳枪在日本的军事地位才完全巩
固。而织田-丰臣家系统一日本的秘诀:陆军就是火枪队,水军就是以大炮装备的铁甲船。(不
过丰臣秀吉自以为天下无敌的铁甲船,在侵朝战争时还是被朝鲜李舜臣当玩具一样来打,可谓天
外有天)
倘若没有那场风暴,小日本的历史进程,大概还要晚不知几百年。至少日本战国会在冷兵器时代
滞留更久,内耗更为严重。
倘若没有元朝初期的另一场风暴,天下无敌的蒙古骑兵早就把日本开成了牧场。
当然,现在再来假设已经无任何实际意义。但说小日本是幸运的,可能并不过份。两次风暴都奇
妙地帮助了日本。一个连草都不多长一根的小岛国,居然能在近代兴起称霸,或者也算是天公的
照顾。虽然日本的真正壮大是从明治维新开始,但与葡萄牙人的和平接轨,不能不说是一个相当
重要的伏笔。
葡萄牙与日本其实颇有相似之处:都是(半)岛国,面积小,资源缺乏。大概也因此才致力于寻
找对外扩张的机会。穷则变,一变就通了。
日本战国时期,大致是明朝中段。当时日本兵作战能力超越明军,其实并不奇怪。例如骚扰中国
东南海沿岸的倭寇,大都是日本内战里跑出来的武士浪人,作战经验相当丰富。而当时明朝已经
有了一段和平时期,明军是和平兵,素质及训练度自然比不上有过实战经验的倭寇。戚继光对付
倭寇,从阵法与装备入手,扬长避短,方针相当正确。至于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发动朝鲜战争,
日本战国精锐更是几乎倾巢而出。中朝两国初期处于劣势,要尽力抵御,是必然的。明军的军事
优势,主要是在兵力数量与装备上。后来明廷抽调大批装备精良的军队赶付朝鲜战场,小日本马
上就吃不消了。
由来已久的说法,是中国人发明了火药,而西方人用火药反过来对付中国人。其实这种说法有
误。火药在中国军事上的实际应用,在宋朝已经出现。当时抗金的军民,用竹筒做成一端封闭的
枪管,里头混填火药与弹丸,点燃后发射,称之为突火枪,这大概是管射枪最早的雏形。
到了元朝,火器已经在军事上有一定的地位。元朝官方制造装备元式手铳,并逐渐开始广泛应
用。后来蒙古大军西征,一部份军队就配备了这种手铳。在大马士革,蒙军与埃及军队交战,打
了个败仗,其中一些掌握火器制造技术的士兵成为俘虏。后来阿拉伯人再把这种技术传入欧洲。
此后火器的制造术才得以在欧洲发展。因此确切地说,火器是先从东方打到西方的。
明代的火器在元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而且式样更是五花八门。从明初的洪武手铳到以后的永乐
手铳,造工越来越精细。永乐手铳口径14-15毫米,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长度为35-3
6厘米,误差不得超过1厘米。由现存火器上的出厂编号做最保守的估算,当时明铳至少也有十
六万四千多支。明军当中已经编成有专职使用火枪的部队,号称神机营。
十六世纪中叶,西方的火绳枪传入中国和日本。当时明朝官员发现这种长管西洋火器填药量与射
程比明制短管手铳更优越,马上交由军器兵仗局引进改良。明式的火绳枪叫鸟铳,有弧状把手和
准星,利于三点一线射击。到大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明军大致已经有了1万多
支鸟铳。嘉靖四十年(1561),明军又在鸟铳的基础上发明了子母铳。1支鸟铳带4支子
铳,可依次连续发射,射速大为提高。
到了1598年,明代火器研制者赵士桢,在土耳其火绳枪的基础上又改进出鲁密铳。这种火器
弹药装填量高,射程远,威力比同期欧洲火绳枪大,更比当时日本战国的火绳枪轻便,因此在明
军中大量装备。援朝战争中打垮日军,应该少不了子母铳跟鲁密铳的功勋。
戚继光在平倭时期,发明了一种虎蹲炮。底盘有铁钉,可抓牢地面,减少后座力,提高命中率。
1炮能打出百多弹丸,是实施高密度面积打击的利器。而且该炮体积轻巧,机动力强,对潜进山
区的倭寇作战成效显著。1568年,戚继光甚至把它装备到骑兵营,作为必备的骑兵炮。作用
跟现代的小型迫击炮相似。
更为闻名的红夷大炮,最初是明代天启年间从澳门葡萄牙人手上买来。红夷大炮就是长管加农
炮,广泛为英国跟荷兰人使用在战船上。澳门葡萄牙人的30门炮也是从英国船上掠夺而来。明
廷得到这30门炮,一部分用于军事仿制,(直到明朝灭亡,共造出大小红夷炮达500余门)
一部分则用于实战,布置在关外。袁崇焕宁远大捷,就是靠这几门从葡萄牙人处买来的红夷大
炮,把自许平生百战无败迹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炸得狼狈而逃,最后跟丰臣秀吉一样,愤懑成疾,
郁郁而终。
1635年,另一个明代火器研究家毕懋康更发明了燧发枪。燧发枪配有火石自动打火装置,不
怕风雨,不须事先火绳点火,发射速度与精确度大为提升。相对于火绳枪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变
革。明代燧发枪的自行研制并不比欧洲人晚多少。但当时已经是明末崇祯年间,明室内有李闯农
民武装攻城掠地,外有满清鞑子侵扰,大势已去。燧发枪还没有机会配备到军队,明朝就已经灭
亡了。
凭心而论,即使在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明廷也从没有停止过军事武备研发。明朝的国防工业水
平,与同期被认为最强盛的欧洲相比,并不是遥不可及。而且直到灭亡之前,明朝跟西方的技术
交流态度,素来是积极上进的,西洋出了新产品,很快明人就会想方设法搞过来改良创新。正因
为如此,大航海时代的初期,欧洲人对于东方的庞大中央帝国,一直还存有敬畏羡慕甚至崇拜的
心态。纵有贪婪的念头也不敢轻易付诸尝试,事实上无论是侵朝的日本人还是霸占台湾的荷兰
人,都必然受到中土的强烈反击。
在满清入关之后,形势才逐渐改变。或许是出自对于汉文化的自卑感,满清统治者强调所谓的
“弓马立国”,以此来标榜自身的胜利。满清军队里用的火器,基本上还是陈旧落后的火绳枪
系。明末所研制的燧发枪,根本没有被满清统治者所采用。火枪营退出军事力量的主流,与明代
的军事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火器在军事应用上开始受到冷落,军工研发不但没有进步,而且还逐
渐倒退。于是中土跟西方甚至日本的距离,从此日渐拉大。
于是在郑成功痛打“红毛鬼”二百多年后的鸦片战争里,面对金发碧眼的洋人,竟然还有满清将
领祈求用狗血鸡血来抵御枪弹,破其妖法。
还有不通兵法的武夫,妄想凭匹夫之勇,用骑兵的血肉之躯去冲击严阵以待的西洋火枪队。
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等待多年的八国联军自然乘虚而入,从梦想多年的黄金乡里
攫取一船船,数以百万两计的黄金白银-而且远比从非洲南美更为轻而易举。
明清的关系,还可以从力学角度来看。在明代,无论速度如何,加速度始终是正的。但在满清,
加速度却是负的。所以尽管有很多人一再强调所谓的“康乾盛世”,但这丝毫不能减少我对满清
鞑子的深恶痛绝。正是满清的猪尾巴,把中华大地锁得几乎窒息。
清初有过的一段经济繁荣,但不过仅是表面的虚像。富而不强的国家,最终只会是别人刀俎上的
鱼肉。满清统治者为了削弱传统汉文化对汉人的影响,采取一系列破坏汉文化的措施,如强令剃
头蓄辫,立八旗制,兴文字狱,反而令中土经年积弱,给西方列强可乘之机。归根结底,中华民
族并不是输在船不坚炮不利,而是输在连自身的优点长处都彻底放弃。
大航海时代最终留下的是东方大国的耻辱印记。这个印记,在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或许要好多年
才能清洗磨灭。
作者:
发布: atin